《上海名物》出版,通过读图的方式让全世界了解上海年轻人的生活
2019-10-18 19:25:30

  “大美中国”之《上海名物》新书发布会现场样书.png

▲“大美中国”之《上海名物》新书发布会现场样书,以及该系列下一本《北京名物》

在一个读图时代,如何让符合年轻时尚审美的插画配以名胜古迹、市井街头的描绘,展现出极具“东方韵味”的中国风物?如何通过“人文浸润”的方式,让世界了解“中国之美”?近日,中国画报出版社推出了汉英对照版《上海名物》,通过100幅手绘作品和100篇优美短文,将上海古老的特色文化地标与年轻人的现代生活融合,描绘了中国年轻人在上海的100种“最流行”的生活方式。

区别于以往的建筑草稿或非遗、文化史迹考据描述为主的图书,《上海名物》的特色在于艺术性与生活化场景相融合,100处插图全部采用了手绘插画的形式,从内容选景、文字,到最后形成画稿,最终展现为一本关于“生活方式”的书。该书将上海特有的古貌,和具体的生活细节结合起来,仿佛一帧帧电影镜头,一点点拉近读者,走进中国城市,用“人文浸润”的方式表达“中国形象”。

申报馆.jpg

▲申报馆

比如申报馆,这座位于汉口路309号的老建筑,曾是报纸《申报》的驻扎地,如果按照旧式“城市介绍”或“城市指南”的路数,用照片硬推“申报馆始建于20世纪早期……”等历史背景和介绍性文字,年轻读者会略感沉闷无聊,也不会思考“这座老报馆和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上海名物》就换了一种更年轻的讲述方式。同样描绘申报馆,首先画家选取了“在申报馆的纯白巴洛克雕花穹顶下,喝咖啡(Drink coffee under the pearly Baroque dome of the former office of Shun Pao)”这一生活化视角,把“大名物”变成“小生活”,通过申报馆 THE PRESS咖啡馆这一小场景的画面,“趁着清晨新鲜的阳光,墙面上的老照片诉说着申报馆的旧时记忆,菜单也设计成复古报纸的模样。举起咖啡杯的一瞬间,仿佛看到平行时空里,编辑们正坐在靠窗的位置忙碌地校对新闻。一口饮下,温润的气息留存于心底……”,让观者能够看到颜色、“听到”声音,用更为艺术化、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去阐释“老名物”,让古老的名物充满年轻气息与生活烟火气,拉近与当代中外读者的距离。

3 内文(申报-1).png

▲“申报馆”内文

《上海名物》的另一个特色,在于中国原创性与国际化表达相融合。原创性贯穿于《上海名物》的起始策划、拍照调研、构建目录、起草画稿到最终的呈现形式。“哪些名物与生活方式,能代表既传统又时尚的‘上海人小辰光’?哪些地理坐标能兼顾城市文化积淀与‘网红打卡地’?”《上海名物》在深入城市,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勾选出每座城市拟绘的100个生活场景,表现城市独特性。通过国内八大美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遴选画家,最终选定的艺术家作者根据勾选的场景进行现场采风、创作。勾选的地标、店铺等均是精心筛选,具备一定资质和条件,能代表当地的特色。

武康大楼.jpg

▲武康大楼

作为一本面向全世界读者的读物,“国际化”浸润于《上海名物》的字里行间。从内容上,《上海名物》采用汉英对照形式出版;在画稿上,画法借鉴国际受众认可度颇高的“钢笔淡彩”形式,结合国际主流设计元素、色彩。通过这些艺术的巧思、真实的细节,让世界真正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和喜爱中国。

张园.jpg

张园

《上海名物》属于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策划的“大美中国”丛书的分册之一,之后,“大美中国”也将陆续推出《北京名物》、《广州名物》、《杭州名物》、《南京名物》、《西安名物》、《成都名物》等七个城市的“名物”系列。“美”,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是东西方都无法拒绝的表达,特别极具“东方韵味”的中国风物、名所、名物等更是令西方世界着迷,所以我们要用绘画、摄影、手工、雕塑、建筑、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充分展现“中国之美”。山川名物、名胜古迹、风土习俗、艺术建筑等都是全人类的共同文化成果,给国际社会提供这些作品,他们更容易接受,进而加深了解,最后会喜欢。这是基于我们对中国文化自信的持续推进。

1.1《上海名物》-立体封.jpg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