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学大国,日本的经典名著是怎么做到长盛不衰的?
2019-10-22 07:20:07 作者:陆求实

timgTC3WP9SB.jpg

“穿过国境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场前停了下来。在遥远的山巅上空,还淡淡地残留着晚霞的余晖。透过车窗玻璃看见的景物轮廓,退到远方,却没有消逝,但已经黯然失色了……”

川端康成名篇《雪国》的这段开头,至今仍令人读来回味无穷。凭借这部作品,他获得1968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这是日本人第一次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据日本新潮社对建社一百余年来售出的文学作品累计销量所做的统计,川端康成《雪国》位列销量总榜第七名。登上榜单前十名的还有夏目漱石的《心》《少爷》、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斜阳》、岛崎藤村的《破戒》和武者小路实笃的《友情》,无一例外,全都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名著。这也说明了,在新锐作家和新潮作品层出不穷的日本当代社会,在早已进入了电子时代、数码时代的今天,日本的经典文学仍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这种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并不多见,其背后的原因着实是文学强国日本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话题。

民族传统的才能成为经典

《雪国》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以他及横光利一等为代表人物的日本新感觉文学的经典之作,更为川端康成赢得了1968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这是日本人第一次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也是肖像被印在纸币上的仅有的两位日本作家之一(另一位是樋口一叶)。

川.jpg

▲川端康成

说到新感觉文学,它是20世纪初日本文坛以小说创作为主的一股文学思潮,以其作为创作理念进行文学创新尝试的一些日本作家则被统称为“新感觉派”。上世纪20年代,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为新文学的诞生提供了温床,而关东大地震又带给人们异常震撼的恐慌和刺激(地震造成约15万人丧生、200多万人流离失所),强化了人们业已产生的“新感觉”,这种思想上的深刻变化反映到文学创作上,一部分作家开始反抗传统的现实主义,并试图掀起一场文学革新运动。

timgDH9JC74F.jpg

▲同人杂志《文艺春秋》

他们主张通过主观世界来反映客观世界,描写超现实的幻想和心理,追求“新的感觉”“新表现方法”和“文体革命”,强调艺术至上,认为艺术和美不存在于现实,而只存在于幻想世界,换句话说就是“美在感觉中”。1924年,横光利一、川端康成、中河与一、今东光、片冈铁兵等14位作家在文坛大佬菊池宽的支持下,以《文艺春秋》为后盾,创办了同人杂志《文艺时代》,开始了新感觉文学运动。

timg.jpg

日本作家有一个共通点,他们都拥有极其细腻的感受力和笔力,去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淡场景转换成奇妙无比的文字。他们很少借助宏大叙事、史诗或批判现实主义,常常只通过细节和情绪,甚至可以几乎完全由细节和情绪构成一部作品,这也是日本文学的特殊魅力之一,新感觉文学尤其如此。

比如《雪国》的开头部分,描写岛村透过窗玻璃投映的影像长时间观察叶子,由此引出揣度、回忆等,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是作者将玻璃作为反射体,用来观照现实世界,同时挡住现实的直接闯入,这与用长长的隧道隔开现实社会与想像中的世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的日本正处于一场大战即将爆发的前夕,法西斯势力异常猖獗,国内外矛盾十分尖锐,而作者笔下的“雪国”却是一个平和、宁静的世外桃源。

timgJC36TNAB.jpg

▲川端康成与岩下志麻在《雪国》拍摄现场

《雪国》的连载过程正值二战期间,战争导致连载时断时续,加上很多地点的转换、人物叙述的转换、现实世界与记忆世界的转换都没什么交代,非常突兀,要反复回味前述的情节,很多地方要通过读者的想象去补充,因此阅读《雪国》需要去“感觉”,细细品味作者对情节、人物、景物的设置及一些细微的描写等,才能悟出川端康成小说的精妙所在。

美在于发现,在于邂逅,是机缘。

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即使和幽灵同处地狱也能心安理得;随便什么时候都能拔腿而去。这就是我,一个天涯孤客心底所拥有的自由。

——川端康成《花未眠》

timgTT0D8ABY.jpg

timg9UYMSKLU.jpg

包括《雪国》《山之音》《千只鹤》《古都》在内,川端康成的写作既吸收了新感觉派及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又有所扬弃,同时又汲取了日本民族文学的传统因素——“物哀”,从而使作品自然地成了川端康成文学理念的最好诠释,这也是他的作品深受日本读者喜爱的根本原因,因为这种情趣不独属于日本文学,它早就根植在日本黎庶日常生活之中。

文学与影视合流、文库助经典普及

日本历来有文学作品与影视合流、相得益彰的好传统,文学作品常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这对文学作品的传播起到了助推作用。川端康成被改编拍摄成影视作品的作品将近二十部,除他之外,日本许多经典作家的作品也都享有这份荣耀。

timgX3GS3XL1.jpg

夏目漱石的《虞美人草》于1935年由沟口健二改编拍摄成电影(夏川大二郎、月田一郎、大仓千代子主演),《心》先后被市川崑和新藤兼人于1955年和1973年改编拍摄成电影,《从那以后》由森田芳光于1985年拍成电影(松田优作主演)……战后与川端康成齐名的另一位重要作家太宰治,其《Goodbye》1949年由岛耕二改编拍成电影(高峰秀子主演);《维雍之妻》由根岸吉太郎执导拍成电影(松隆子主演);《潘多拉之匣》2009年由富永昌进拍摄成电影(染谷将太、洼冢洋介主演);同年《斜阳》由秋原北胤拍摄成电影(佐藤江梨子主演);太宰治最著名的作品《人间失格》2010年由荒户源次郎改编成电影(伊势谷友介、石原里美主演);《女生徒》2013年由福间雄三改编拍成电影(柴田美帆主演);除了对原作进行改编,日本电影人还大胆尝试,将作家与其作品结合起来进行二次创作,对作家和作品同样具有极大的推广效果。

timgCMMOYNMI.jpg

▲太宰治

在这方面最具轰动效应的是,蜷川实花以太宰治与三位女性之间真实的情感纠葛以及创作其代表作《人间失格》的过程为故事线索,拍摄成了同名电影《人间失格》(小栗旬、宫泽理惠、泽尻英龙华、二阶堂富美主演),强大的偶像级卡司阵容想不吸引年轻人都难。作品极受编剧和导演青睐、被改编拍摄成电影较多的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也是一位。

timgYFSCN7FY.jpg

▲谷崎润一郎

timgWYWPK94L.jpg

▲由三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主演的《春琴抄》

谷崎润一郎被称为日本唯美派文学的代表,作品以描写女性为多,这似乎正合电影导演的心意、给了他们充分的用武之地,他的《刺青》《疯癫老人日记》《痴人之爱》《卍字》《春琴抄》《细雪》《白日梦》《钥匙》《花魁》《刈芦》等先后被搬上银幕。

timg2MX1TYPM.jpg

▲根据大江健三郎自传体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平静的生活》

大江健三郎的自传体小说《平静的生活》以及《饲育》《我们的时代》,井上靖的《初秋》《风林火山》《敦煌》《记我的母亲》等也都曾被改编拍摄成电影。

timgQHC9KLRX.jpg

今天,在日本最大的实体书店纪伊国屋、八重洲图书中心、淳久堂、三省堂书店、茑屋书店及许多网上书店,都可以买到经典文学作品。除了影视改编的助推之外,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众多出版社竞相推出的文库本,在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承方面扮演了“轻骑兵”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文库本,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经典永流传”的局面。

在日本,“文库本”指的是以普及为目的的、廉价小型单行纸本书。开本尺寸相同且固定(105x148cm,相当于A6规格)、装帧相同、风格统一,定价相近。这种书便于随身携带,价格低廉(一般定价在300-400日元,相当于半个汉堡),很受读者喜爱,平时在地铁车厢或咖啡馆、公园长椅上看到埋头读书的日本人,他们手上拿的基本都是文库本。相对于装帧精美、用纸考究的单行本,小、轻、廉的文库本吸引了最广泛的阅读人群,尤其是学生。

1914年由新潮社创立的“新潮文库”至今已走过105年的岁月,是现存所有文库系列中历史最悠久的。其后,岩波书店、讲谈社、中央公论社、文艺春秋社等也先后创立了各自的文库本系列,目前日本的文库系列已达200多种,可谓繁荣兴盛。新潮文库发展至今,无论从设计风格、装帧排版、印刷用纸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例如书脊通常根据不同作家而各有一个统一的颜色:太宰治是黑色的,谷崎润一郎是白色的,川端康成是蓝色的……这种设计使读者能极其高效的在书架上发现搜寻目标。另外,为使人们在阅读时不易视觉疲劳,新潮文库的用纸采用偏黄色系而非纯白;出于环保考虑,新潮文库的封面绝不覆膜或施加任何复杂工艺。为鼓励读者多读书、读好书,新潮社在各方面都狠下工夫。例如,每本书都印有一个三角形的葡萄标志,集齐一定数量后可兑换小礼物(书套、环保袋、文豪手表等)。

timgPAQJZ14G.jpg

盛夏来临之际,新潮社照例会推出久负盛名的“新潮文库100册”季节性选书读书主题活动,给精选的百种图书套上统一的黄色腰封,陈列在书店最醒目的位置供读者选购。之所以每年都选在盛夏时节举办这样的活动,主要是考虑到暑假里学生会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读书。

可以说,日本民众的阅读率之所以居高不下、经典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和日本出版人在普及推广方面所做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据几年前的有关数据,仅新潮文库系列,夏目漱石的《心》和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就累计售出673万册、657万册,堪称瑜亮并世交相辉映。加上岩波文库、集英文库、讲谈文库等的销量,几位在日本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作家,其单种作品都突破了几千万册。反过来,在日本一部作品能否推出文库本,也已成为了检验该作品是否够得上经典的不二准则。

“经典也疯狂”——从纸质迈入ACG界面

进入数码时代后,日本经典文学的普及推广也与时俱进,不再局限于纸质书籍,而是突破束缚,引入声、画、游等阅读元素,经典作品开始更多的与千禧一代喜闻乐见的动漫、游戏等携手,进行跨界的重新演绎,从而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timgEI14ARCJ.jpg

▲江户川乱步的《孤岛之鬼》朗读本

例如,一向专注于出版漫画图书的海王社也“不务正业”,推出了一套附朗读CD的漫画版文学名著文库系列,据笔者搜集的资料,目前已知出版的包括森鸥外的《高濑舟·山椒大夫》、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少爷》、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太宰治的《女生徒·灯笼》《快跑,梅洛斯!》、宫泽贤治的《要求太多的餐馆》、谷崎润一郎的《痴人之爱》、江户川乱步的《孤岛之鬼》、中岛敦的《山月记》等。

timgFYOANGHV.jpg

▲堺雅人配音的动画版名篇名作很受年轻读者欢迎

2009年,以太宰治诞辰100周年为契机,集英社与MadHouse联合制作了一套动漫版名家短篇名作改编系列《蓝色文学》(又译《青之文学》),包括夏目漱石的《心》、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快跑,梅洛斯!》、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蛛蛛丝》、坂口安吾的《盛开的樱花树下》等,并于每周六深夜1点20分在电视台播放(2009年10月10日-12月26日),每次播出半小时。参与制作的漫画家均为在漫画周刊《少年Jump》上推出过连载作品的漫画家,例如小畑健等,本身极具人气,加上实力派演员堺雅人的配音,让名作名篇们以动画的形式来展现其魅力,很受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的欢迎。

无独有偶,日本TBS电视台也携手角川文库并邀请知名导演和演员,制作了总题为“BUNKO-日本文学电影”的六集电视单元剧,包括森鸥外的《高濑舟》、太宰治的《黄金风景》《Goodbye》、梶井基次郎的《柠檬》、芥川龙之介的《魔术》、谷崎润一郎的《富美子之足》,每集约25分钟,做成一个质感与话题兼具的微电视电影系列。

timgZWADBKG6.jpg

而近期影响最大的当属《文豪野犬》系列了。《文豪野犬》原是朝雾卡夫卡创作、春河35负责插画的一部轻小说,2013年1月起在漫画月刊《YOUNG ACE》上连载,后被改编成漫画、电视动画以及剧场版,其中电视动画由bones(骨头社)改编制作,共两季24集,2016年4月开始播放,由角川书店负责发行。该系列中国也有引进。

有意思的是,《文豪野犬》已远远超出了原著改编的尺度,它将一众文豪及其笔下的人物形象糅成一体,形成一部风格奇异的全新作品,例如,太宰治是“武装侦探社”的一名成员,擅长侦破连警察都束手无策的怪异事件;国木田独步是个戴着眼镜、喜欢神经质地翻阅手帐的怪人……福泽谕吉、泉镜花、樋口一叶、森鸥外、宫泽贤治、与谢野晶子、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梶井基次郎、织田作之助、坂口安吾、中原中也、江户川乱步……众多日本文坛名宿被“请”上这个舞台。

严格来讲,这是打着经典文学的旗号,借用一些经典作家的名字,并结合他们的作品特性而开发的一款超现实的类游戏作品,但谁又能说,那些文坛名宿们不想以这种方式,继续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呢?

作者:陆求实(日本文学研究专家、翻译家)

编辑:陈熙涵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