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貌双全”是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趋势,更是公共文化进入到高质量发展时代的信号
2020-05-23 16:46:25 作者:李婷

732446744.jpg

作为上海市民文化节一大重要赛事,2020“美好生活”长三角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日前启动征集。记者获悉,在往年树立长三角公共文化空间美好新典范的基础上,本次大赛首次将设计师列入征集范围,意在吸引更多新生代的设计师投入到小而美的公共文化空间设计中。

“这是公共文化进入到高质量发展时代的信号!”该项赛事评委戴珩把大赛看作是一种极有意义的特别的唤醒。它唤醒了建设者、管理者、使用者乃至全社会对基层文化空间的设计意识和设计自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说到基层文化空间,我们所考虑的都是有没有的问题,最多考虑到大不大,很少考虑到好不好、美不美。”

评委会主席蒯大申认为,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与创新,是与全国城乡的文化风貌、生活品质及精神气质息息相关的大课题。公共文化空间的不断提升,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直接体现,也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迈向更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

在他看来,该大赛的举办,反映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出现的一个新发展趋势,即人们一方面关注公共文化空间的服务功能、服务质量和运营管理,另一方面还关注这些公共文化空间的设计感和美学品位。事实上,才貌双全是公共文化空间的未来发展趋势。通俗地说,即功能性、审美性和公共性三者统一。

“公共文化空间说到底是为了人而存在,为了人而发展的。未来公共文化空间将越来越明晰自己的功能定位,向社会公众提供专业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重视挖掘空间潜力,提升空间功能的针对性和合理性,进而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蒯大申以荣获2018“美好生活”上海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奖”的思南书局和陆家嘴融书房为例,思南书局由闻名沪上的“思南读书会”演化而来,如今已成为一个面向公众的新型文化空间,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人文地标。

webwxgetmsgimg.jpg

陆家嘴融书房则是由老旧社区图书馆改建而成,每周举办两场高质量的“陆家嘴读书会”,并通过东方财经?浦东频道全程录播,以“在场+在线”的方式覆盖全国数亿观众,被誉为“没有围墙的融书房”。

webwxgetmsgimg1.jpg

未来公共文化空间将更加讲究“高颜值”、高品位,更加讲究空间设计,讲究地方特色和审美风格。不但要更加“好用”,而且要更加“好看”,要内外兼修,才貌双全。比如,荣获2019“美好生活”长三角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奖的上海嘉定区图书馆,同时拥有“全球最佳公共图书馆”的美誉。这组临湖而建的优美建筑延续了江南书院的风格。从空中俯瞰,嘉定图书馆就像是一本本翻开的书,既有江南文化气息,又有现代建筑品貌,其内部空间充分尊重人的尺度,处处见景,处处怡人,使阅读真正成为一种精神文化享受。

webwxgetmsgimg2.jpg

那些以优秀历史建筑为载体的公共文化空间,更是以承继历史文脉为己任,处处透出浓浓的历史感,散发出城市独特的文化气质。荣膺2018“公共阅读空间——最佳空间设计奖”和网络人气第一名两项大奖的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前身是 “大上海计划”中的上海市立图书馆,由当时著名建筑大师董大酉主持设计,于1936年建成开放,距今已有80多年。而今,它再现了董大酉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式复兴建筑”的历史特征与风貌,重获新生。明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式屋顶、精巧的彩绘、富丽堂皇的门楼,使其成为新的城市文化地标,宁静优雅的阅读空间,使其成为读书人心目中的伊甸园。

webwxgetmsgimg3.jpg

公共文化空间的公共性,不仅体现在空间的开放度上,同时也体现在公共文化空间原本就是公共参与和公民意识培养的平台。评委会主席蒯大申说,未来的公共文化空间,既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交往与公共活动的空间,又要激发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空间营造的高度参与。人们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增加社区居民的互动、交流、合作,促进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公共交往,增加相互信任,构建交往网络,从而增强社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未来的公共文化空间将成为培育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大课堂。荣获2019长三角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基层文化空间最佳案例奖”的上海浦东新区潍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设计师把基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视为“社区活力的容器”,在设计改造中尊重社区基本场所与文脉,从社区不同人群对文化中心的需求调研开始,并与社区创新专业工作组织共同协作,一同调研和梳理出该地区人群对公共空间的使用模式和特征,中心改造后成为居民们喜爱的活动交往空间。

webwxgetmsgimg4.jpg

荣获2019“美好生活”长三角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基层文化空间优秀案例奖”的“鞍山四村第三小区百草园”,以社区花园为公共空间更新实验基地,从孩子的自然教育和自然种植入手,积极推动参与式设计营造,吸引社区组织参与公共空间的推广与探索。这个项目的设计团队从设计之初就吸引居民高度参与,请居民提建议,谈设想。在整个施工过程,也有意识地让居民们参与其中。这样就融入了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整个设计营造过程成为社区动员、社区合作、多元共治的过程。我们看到,许多获奖案例在设计建设过程中都非常重视专业社区调研,与社区居民充分互动,认真听取居民们的需求和意见,在此基础上完成这些空间的更新改造和服务提升。

webwxgetmsgimg5.jpg

公共文化空间要做到内涵、颜值并重,其背后设计师的力量非常重要。值得关注的是,今年赛事从征集启动开始就注重对设计师的发掘。从5月底开始,大赛还将联合线上线下一起宣传推广,帮助和见证他们成长。戴珩建议,设计师在设计基层文化空间的过程中,不要独自为阵,可以和基层文化空间的建设者、管理者一起,组织和发动社区居民共同参与文化空间的设计和构建,使基层文化空间设计和建设的过程成为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治理能力的过程,成为大众乐于参与的艺术活动与美学实践。

“无论是社区营造也好,城市更新也好,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公共文化空间的活动主体是广大市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主体也应该是广大市民。希望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社区动员的过程,是公共精神培育的过程。空间里有了人文性和社会性,才有可能成为最美的公共文化空间。”蒯大申如是说。

图片:主办方提供

作者:李婷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邵岭 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