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渐呈燎原之势:它不仅变革了学术生产方式,与大众生活亦息息相关 | |
2020-06-18 08:04:16 作者:卫中 |
“未来的人文学者如果缺乏数字思维,将会寸步难行。”这是第一本数字人文学刊《数字人文》创刊时,主编顾青发出的一番感慨。
事实上,数字人文不仅是学术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大众生活亦息息相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将越来越深远。正如复旦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数字人文研究》一书主编孟建所言:“数字人文是数字技术全面介入人类生活、整合人类生活、改变人类生活最为生动、最为深刻的体现,也许会构成人类文明新的‘轴心时代’。”
革新方法论,为学术研究开拓全新思路
人类在数字人文领域的探索最早可追溯至1949年的 “阿奎那项目”,即使用计算机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家阿奎那及相关著作进行语汇索引、作者身份界定等文本分析研究工作。“数字人文”一词出现在2000年左右,它最显著的功用之一体现为方法论革新。
比如,说起古籍研究、诗歌鉴赏、文学批评等这些人文领域学科,往往让人肃然起敬的同时又有些望而生畏。在以往,只有具备了一定阅读量和学习基础的研究者才能对这些学科领域说出个大概。但是数字人文学科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受益于数据库和计算机的图形化表达能力,不仅学者能从全新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学科领域,大众也能以更直观的图形认知的方式跳过大量原始素材阅读过程,人文学科以更容易让人理解的方式亲近大众。在新近出版的《数字人文研究》一书中,就收录了近年来对地方传统歌谣的数据库建设、古文内容的图形化表达、档案数据和文献数据对城市建筑文化的研究应用、由计算机生成的音乐、绘画等前沿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等,这些基于数字化、图像化方式表达的学术内容,可以方便地转化为向大众普及的知识。
数字人文为学术研究开拓了全新的思路。比如明初重要诗人、“吴中四杰”之一的杨基出生年月一直有多种说法,学术界始终无法确定真伪。但杨基曾作《梁园饮酒歌》感叹自身星命,开篇云:“我生之辰木入斗,乌啼东井命壁守。壁为文府斗为岁,许我文章播人口。”根据这个线索,研究者将杨基出生地苏州天平山的GPS坐标、时区导入软件,加载黄道坐标后计算得出他的生日上下限是1331年的12月4日至1332年1月25日之间。
易于接受,数字人文正全面介入大众生活
近20年,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运用,作为方法论意义的数字人文渐呈燎原之势。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事数字人文研究。仅以2018年清华大学获批的1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为例,名称中含有“大数据”三字的就有4项,不含有但实际上与大数据相关的7项,超过一半。
除了专业的学术领域,数字人文正全面介入大众生活。譬如,诗歌是中国文学中最早成形的文学体裁,已绵延有三千年的历史,深深融入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精神特质中,成为中华文化血脉中的一部分。如果按照常用的1万个汉字计算,仅对七律而言,理论上可能产生的诗歌总数是2的744次方,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文数字。那么,有没有可能通过计算机来实现诗歌自动写作,穷尽那些古人“没来得及”写出来的佳作呢?清华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和社会人文计算实验室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中国古典诗歌写作系统“九歌”就是这样一个系统,可以根据网友输入的关键字或是网友拍摄的照片来生成诗歌。 “九歌”迄今为止已经为网友创作了超过500万首诗歌,其中不乏广受古典诗词爱好者好评的作品。
近期两档人气选秀综艺节目——《青春有你2》和《创造营2020》,也成为数字人文学者感兴趣的研究对象。这些选秀综艺节目的粉丝被称为青春制作人或创始人,他们通过打投的方式票选出最终的出道选手。各种人气值、集资榜的数据背后,是无数粉丝们投入的时间、金钱和情感。作为一种近年来越来越流行的文化现象,数字人文学者非常有兴趣了解粉丝特征。通过个别采访以及大数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式,研究者发现:相比起传统的“追星族”,当代综艺选秀节目的粉丝更像是造星者或者家长的角色,她们不仅帮助自己的偶像制造人气和商业价值,还会对偶像未来的职业道路进行规划,甚至通过有组织地控评等方式为偶像演艺生涯保驾护航。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对数字人文与大众生活结合的场景曾做出各种设想:今后当人们走进博物馆,看到的不仅仅是文物本体的静态展示,依托于三维投影技术构建起的文物所处的年代、地质、人类文明发展程度以及文物的应用场景将以数字影像的形式呈现在游客眼前;如今的自驾游只能欣赏风景,在今后人们开车途中,当地的方言、音乐、民俗等人文知识可以结合车载导航系统精准投送给车上的乘客;当游客来到一座历史古城时,也可以通过三维投影再看到那些已经消失的古代建筑。数字人文不仅是学术研究的一种方法论,由于其本身数字化、图形化、可视化等特性,也天然地成为大众易于接受的知识普及形式。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张晓明表示,伴随数字人文时代的来临,今后人们将在“全数字化”环境中从事人文研究与传播,在“全人文化”环境中从事数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作者:卫中
图片来源:Digital Forensic Theory、豆瓣电影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黄启哲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