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谭元元、胡沈员艺术创新“一浪高过一浪”,实验舞蹈破圈正当时
2021-06-11 16:59:04 作者:宣晶

19961623057297_.pic_hd_副本.jpg

在黑暗中,舞者追寻着一道道光束,以身体为画笔,描绘流浪的痕迹......今晚,青年舞蹈家胡沈员的作品《流浪》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收官,让很多观众难忘。

胡沈员之后,一批具有相当艺术水准、反映当今中国舞坛创作实力的作品与舞蹈艺术家将在7月来到上海。杨丽萍的《十面埋伏》、谭元元与朋友们,还有不少凭借《舞蹈风暴》破圈的优秀舞者,都将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舞台带来实验性作品,并在这里完成从“舞者”到“创作者”的身份跨越。

从二维走向三维,谭元元《美术馆奇幻夜》打造浸入式体验

《星空》《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恋人》《无象之象》《富春山居图》……一幅幅名画在以谭元元为代表的7位舞者的演绎下,“跳”出画框。配合着声、色、光、影,观众也仿佛置身于画作之中。7月20日、21日,舞蹈音乐剧场《谭元元和她的朋友们——美术馆奇幻夜》将来到东艺,为上海的观众奉上一场“美术馆奇遇记”。

17861623055503_.pic_hd_副本.jpg

“近年来我在努力尝试现代芭蕾作品,本次项目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希望能够将舞蹈和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谭元元说。舞蹈与绘画艺术的融合已经很常见,但导演周可提出了“美术馆”概念:设想在午夜的美术馆,一幅幅绘画都“活”了过来。这个想法得到了包括谭元元在内的主创团队的一致同意。除了将芭蕾、现代舞和古典舞结合之外,音乐、绘画、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糅合也为观众打造了“人画合一”的浸入式体验。

这是谭元元在《舞蹈风暴》后首个全程参与的演出项目,她的身份不仅是舞者,更是艺术总监和联合编舞。“国内观众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无论从项目的艺术性、观众性、专业性,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所以作为艺术总监是有一定压力的。”谭元元认为,近年来舞蹈在国内的市场环境和观众基础都得到了很大改善,这对舞蹈从业者来说都是一种机遇。“我们要突破传统,要跨界创新。每一位舞者都应该积极利用这么好的发展环境,一起去把舞蹈艺术培育出‘新的发展’。”

1541623056292_.pic_hd_副本.jpg

“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杨丽萍《十面埋伏》探索先锋舞台视觉

7月15至17日,杨丽萍舞蹈剧场《十面埋伏》将在东艺上演。从2015年面世至今,《十面埋伏》历经多轮巡演,依旧以独特的先锋理念和强烈的实验气息冲击着观众们。舞蹈、民乐、传统戏剧与装置艺术融于一体。这部以楚汉之争为背景的舞剧,从舞台设计到舞蹈动作,都做出了极为大胆地尝试。

剪刀、剪纸、皮影、红羽毛是《十面埋伏》的重要元素。两万把剪刀密密麻麻的铺满舞台上方,刘邦、项羽这些数千年前的历史人物一个个从剪刀丛林中走出,身体与剪刀碰撞的金属声刺破安静的剧场。“在古代,剪刀是一种巫器,人们认为它具有辟邪以及铲除妖魔鬼怪的作用,所以剪刀的装置暗含着宿命的寓意。在国外又有‘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说,就是人人头上有一把刀。”杨丽萍想借此表现一种人生常要面对的“恐惧感”。象征着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红色羽毛也被放上舞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暴力美学意象。亮眼的舞美设计背后是大师云集的主创团队——国际著名视觉艺术家、奥斯卡金像奖得主叶锦添担任美术和服装设计,美籍艺术家刘北立担任该剧剪刀装置艺术家及创意顾问。

0167025806de94a84a0e282b9f5861.jpg@1280w_1l_2o_100sh_副本.jpg

《十面埋伏》融入了京剧及功夫等传统艺术元素。全剧以萧何京剧念白串起整个故事,更遵从京剧“男旦”传统,将剧中唯一的主要女性角色——虞姬,交由男舞者反串。饰演虞姬的正是刚刚在东艺带来精彩演出的胡沈员。杨丽萍表示“找男人演女人,并非噱头。”胡沈员是她心中“上天给的礼物”,“浑身上下都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柔美魅力。”虞姬的情感是外放的,舞蹈动作却是“收敛的”。胡沈员认为,“我们的肢体作为语言是骗不了人的,我们以后会继续做实验性的舞蹈作品。”

积极培育现代舞观众让青年艺术家的创新“一浪高过一浪”

目前,《美术馆奇幻夜》在东艺的两场演出已全面售罄。《十面埋伏》特地在7月17日加开下午场,余票也所剩无几。这两档演出还将作为东艺精品剧目加入第十一届浦东文化艺术节,通过最低80元的公益票价降低观众参与门槛,让作品走入大众视野。

dc709bebb74e49ccbf0f22c2eb31e8b8_副本.jpg

作为一门剧场艺术,舞蹈项目如此受欢迎是什么原因?综艺节目的推波助澜起到很大的作用。有参加过《舞蹈风暴》的舞者表示,“节目之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原来中国有这么一帮跳舞的人在做这样的事情。”综艺通过台前幕后的展示,把观众的视角带入到舞者的日常生活和个人成长中,这样一来,观众对这些舞者的自我表达很容易产生共鸣,也能够以一种更加包容的态度接受他们的“实验”。

近年来,东艺将不同风格和形式的现代舞蹈作品带上舞台,其中有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白水》《微尘》,也有反映多元文化和个性审美理念的《十三声》《大饭店》。云门舞集、金星舞蹈团、保罗·泰勒舞蹈团等舞蹈“IP”也都带着他们的作品在这片“实验田”与上海观众见面。这两年舞蹈综艺节目的出圈并没有让他们被流量淹没,而是通过线下的剧院演出,真正触达到喜欢舞蹈艺术的观众群体。

src=http___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_images_20190306_446e19a9eb95454e918b85353a431bde.jpeg&refer=http___5b0988e595225.cdn.sohucs.jpg

“观众是需要培养的。”东艺总经理雷雯认为,除了一直为上海观众带来优质的现代舞蹈作品、培养观演习惯之外,能让更多人走进舞蹈之门的方式并不局限于现场演出。过去几年里,东艺持续围绕舞蹈、当代艺术等主题推出公共艺术推广活动。6月8日晚,受东艺艺术教育部的邀请,胡沈员做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LuTalk·青年中国说》艺术脱口秀,为现场观众讲述自身在曲折中找寻合适道路的经历,分享他与现代舞的共鸣与契合。活动开始前,胡沈员还前往东艺少儿芭蕾舞团的排练厅,为小团员们进行了特别指导,分享了自己舞蹈学习的宝贵经验。

19981623057402_.pic_hd_副本.jpg

“观众培育的意义是让更多进入舞蹈欣赏领域的‘粉丝’知道舞蹈是什么,了解艺术的美在哪里。”东艺与国内外知名舞团和舞蹈机构的战略合作关系为这样的实践提供了雄厚的师资与展演机会。8月,东艺艺教还将推出首届芭蕾大师夏令营,由著名芭蕾舞大师,第一代“白毛女”扮演者石钟琴担任艺术顾问,苏州芭蕾舞团、上海戏剧学院多位青年舞蹈艺术家担任教师。“这些实践更多是非娱乐性、反流量化的。”雷雯表示,在流量一波换一拨的网络时代,良好的艺术生态需要艺术家、观众和剧院共同维护。剧院要持续为新人新作提供平台,并坚持为观众带来可以引发思考的艺术作品,“这样才会有更多观众走进剧场,才能让青年艺术家的创新‘一浪高过一浪’。”

作者:宣晶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