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沪剧《敦煌女儿》十年,茅善玉还想离樊锦诗再近些
2021-06-21 10:03:19 作者:王筱丽

微信图片_20210621094940.jpg

熟悉的风铃声再度响起,由上海沪剧院打造的原创沪剧《敦煌女儿》近日在上音歌剧院演出。以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为原型,《敦煌女儿》讲述了其几十年扎根大漠的故事。择一事,终一生,樊锦诗的事迹深深打动着观众,为精益求精诠释好这份“莫高精神”,上海沪剧院为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敦煌女儿》“二改”举行研讨会,邀请业内专家问诊把脉。

“樊院长她一生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所做出的贡献,我们用十年来打磨这个戏也不为过。我自己在塑造这个人物的过程当中,其实不断的在了解她、走近她,她是我的偶像,是我的英雄。所以能够用十年时间,在自己最重要的年华阶段,为此付出,塑造这么一个人物是我的荣幸。”《敦煌女儿》中樊锦诗的扮演者、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表示。

微信图片_20210621094922.jpg

“为在世的真人立传的现代戏达到这个高度,不可多得。”评论家仲呈祥表示:越演越出彩,我每看一次《敦煌女儿》,茅善玉与几位主要演员的发挥,都让我觉得好像在看第一次,证明他们在演出过程中日臻熟练、不断深化对角色的领悟。”

“这次二改看完以后,角色在情绪的表达上更加流畅,剧目在层次结构上也更加清晰了,一些元素也提炼的更加简洁和准确,”评论家刘玉琴从《敦煌女儿》诞生起就见证着作品的成长:“从首演到现在改的次数数不清,但是还在向着高峰精进,折射了上海沪剧院把优秀沪剧作为艺术创作的中心任务,这种不断求精的精神,也是我们当下所有艺术剧院团所需要的。”

微信图片_20210621094911.jpg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认为《敦煌女儿》是一个题材激活一个剧种的优秀范例。“这个戏在真实真人题材的书写上,捕捉到人物精神价值所在,把那种高尚伟大的根基,写出了有有戏出情的戏剧性,塑造了有情有感的人物性格。首先在表达方式上尊重了艺术规律,尊重了艺术所应该呈现的舞台效果,也掌握了戏剧最能够克敌制胜的杀手锏。“”

作者:王筱丽

编辑:陆纾文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