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热持续升温,为什么《西游记》里有不少“水难”“火难” | |
2021-12-24 16:06:40 |
近年来,国内影视市场几乎每隔一两年就有数部聚焦“西游”的影视剧出炉,演变为类型片中的醒目一支;在音视频等知识付费平台,“钱儿爸讲西游”“凯叔西游记”“米小圈《西游记》”等节目点击率颇高;以西游命名的网游、手游及二次元周边数不胜数;全国多个西游主题乐园等方兴未艾……《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IP,依然在当下大众流行语境中拥有“流量”扛鼎的生命力,持续爆发出多维度、多领域的文化能量。
如何对这一超级母本展开多维度阐释?从《大唐西域记》到《西游记》,为什么其经典化仍然具有讨论意义?明清两代,《西游记》阐释蜂起,谈禅、证道、说儒,不一而足。继《情关西游》后,青年作家张怡微推出新著《明末清初〈西游记〉续书研究》,在大夏书店“思想季·第二季”第二讲,她以“西游大观”为主题分享西游故事的成书、改编、续作等问题。
在张怡微看来,“西游文化”不单指《西游记》,更指广义的,跟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国元素,这些文化符码已经成为现代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明末清初〈西游记〉续书研究》从明清之际《西游记》续书的“再书写”角度切入,以“西游故事”为主题衍生而成的小说提出现有“续书研究”理论可能存在的几个问题:底本问题;就原著与续书的关联性问题;关于续书生产以及消费动力的问题。此外,作者建立了“异境想象”和“情志补憾”的心理映射,将神魔世界与世俗市民社会联系讨论,并讨论了不同文本的间性关系,有助于带领读者反思并重新思考现有续书研究的知识建构。
书中指出,《西游记》的险难设计中,虽然表面上山难故事多于水难,但“水”的意象还是组成了小说最重要的布景和情节,考验取经人的弱点。有关“水”的渴望与恐惧,构成了明代中国人基于农耕文明而自然型塑的情感结构和神话结构。
中国古代故事多发生在内陆,较少会涉及海洋,但《西游记》里却有很多“水难”,张怡微表示是因为明代以前,“西游故事”经过不同文体如杂剧、平话等拼贴,形成了独有的故事群落特征,糅杂复杂的文化源流,其中就包括了对异域“海洋文化”的接受。“从传播角度看,把《西游记》作为研究对象或方法,可以看到背后复杂的历史文化以及世界文化交流的过程。”
除了水难,火难也挺多,比如三味真火,孙悟空到太上老君炉里,都算火难。她谈到,八蕉扇扇的火也有火难的意思。此外,竺洪波教授写过一篇文章,祆庙:续书校勘60年之惑,82回“蓝桥水涨难成事,祆庙烟沉嘉会空”,人民文学出版社把祆庙直接改成佛庙,很有可能祆庙真的是拜佛教,西域的宗教,祆庙长的像棋盘一样,《封神演义》里有火德星君,西域从史记里来,到唐代西域,广义上的西域是敦煌之西天山南北,一直到波斯,玄奘的西域,《西游记》里的西域,主要是玉龙关外的西域,这个沿途比现在中国版图要辽阔。
不同于《红楼梦》有一套完整的续作研究体系,《西游记》的续作研究在中国文学研究中相对弱势。张怡微认为,“续书文本能看出很多原著文本当中没有看到的细节,仍需学界不断研究讨论。”
图片来源:出版方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