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以史为鉴”与“面向未来”
2022-08-14 10:03:17 作者:付 杰

微信图片_20220813152426_副本.jpg

《必需的遗忘与不容推卸的记忆》

[德]克里斯蒂安·迈耶 著    

萧律语 译    

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

1874年,尼采出版了《历史的用途与滥用》一书。这部著作探讨了历史对于个人、社会与民族的必要性,但又告诫说,“历史感”超越一定限度,也就成了“过量的历史”,便会产生反噬作用。因此尼采主张:“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该遗忘,什么时候该记忆,并本能地看到什么时候该历史地感觉,什么时候该非历史地感觉。这就是要请读者来考虑的问题: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和一个文化体系的健康而言,非历史的感觉和历史的感觉都是同样必需的。”

历史学家克里斯蒂安·迈耶的《必需的遗忘与不容推卸的记忆》便是聚焦于“记忆”与“遗忘”,讨论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为人类如何处理好历史、当下与未来的关系寻求恰当的坐标。

作者从世界史的视角出发,回顾了历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包括伯罗奔尼撒战争、恺撒被杀、犹太人出埃及、法国大革命、纳粹种族灭绝、德国统一等,以及在事件过后,后人是如何处理相关历史记忆的,从而揭示出“如果人类无法遗忘,也就无法与过去和敌人和解,从而陷入永久的混乱,如果对非人的暴行选择完全遗忘,则又有可能重蹈覆辙”。也即,如何在“记忆”中“以史为鉴”,又如何在“遗忘”中“面向未来”,是人类社会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议题,必须审慎地平衡好两者的关系。

纵观近百年来的世界历史,面对重大历史事件,不同于雅典时代和欧洲中世纪选择“遗忘”,如今人们更多地选择“记忆”。一方面是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之间的“丛林战争”造成的伤害远甚从前,比如纳粹的种族政策和卢旺达大屠杀,造成了数百万人的死亡,这已不是通过简单的遗忘就可以实现和解与和平的问题了,而是人类必须要吸取教训,深刻反思,避免此类历史悲剧卷土重来。另一方面是当下传媒资讯异常发达,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互联网是有记忆的”,遗忘也就愈发不可能了。

关于“记忆”与“遗忘”,最近实践比较成功的一个例子,是上世纪90年代南非的“真相与和解”运动。在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后,为了实现国家团结和社会和解,曼德拉政府通过立法建立了真相与和解委员会,负责调查种族隔离所造成的罪恶真相。该委员会没有选择纽伦堡大审判式的法律制裁,也没有选择掩盖过去式的全民遗忘,而是制定了一系列可操作、能执行的具体规则,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规则的核心就是“以真相换自由”:加害者坦诚全面地交代犯罪事实,从而通过法定程序被豁免刑事与民事责任。

这一选择“记忆”的举措取得良好成效,并被其他国家广为效仿,用于解决难以处理的历史遗留问题,从非洲的卢旺达、塞拉利昂、苏丹,到美洲的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再到亚洲的韩国、泰国、缅甸,许多国家都设立了与“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相类似的组织,以实现民族和解。

人类文明发展到了今天,历史无法忘记,也不该忘记,没有过去就难以拥有未来。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人类选择“记忆”最终还是为了“遗忘”,实现最终的和平与幸福,一种康德式的“永久和平”。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记忆”的方式,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选择的道路是为了遗忘的记忆,而非为了遗忘的遗忘。




  作者:付 杰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