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祝勇:“新散文”创作30余年的吉光片羽
2022-08-30 12:39:48 作者:祝 勇

书影.png

《破冰:新散文三十年》

祝 勇 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年7月出版

本书是由祝勇主编的一部献给“新散文”30年的纪念集,收录钟鸣、于坚、冯秋子、宁肯、张锐锋、蒋蓝、祝勇、周晓枫八位“新散文”代表作家的代表篇目,以此描摹“新散文”创作30余年的吉光片羽。“新散文”深深根植中华大地,行走于华夏自然山川,跋涉于社会现实生活,在“新散文”里,我们看得到孔子、庄子的影子,也看得到卡夫卡、博尔赫斯、曼德尔斯塔姆的影响,更看得到“新散文”作家们复杂、迷离的主体世界。“新散文”褪去了当初的新锐青涩,成长为一个强大的精神主体,是中国散文通向未来的道路,也是中国文学在经历先锋文学的青春冲动之后的一次再出发。

>>内文选读:

序:“新散文”何以活力不衰(节选)

祝 勇

1998年云南《大家》杂志推出“新散文”栏目,今天我们把它视为“新散文”诞生的标志。“新散文”这个栏目名,可能是偶然为之,却包含了这一创作群体的全部诉求,那就是“新”,就是不满于陈腐的创作观念,以全新的理念引导散文创作。其实在那前后,当时还算年轻的散文写作者,已经分别出发,开始了对散文创作的求索,并逐渐汇集到“新散文”的旗下。

尽管到今天,“新散文”仍要面对主流评论界的傲慢与偏见,有关“新散文”的评论寥若晨星,但是应当说,中国散文发展到“新散文”,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力量。“新散文”改变了20世纪,尤其是杨朔、秦牧等奠定的20世纪后半叶散文写作的陈腐积习,为日益固化的中国散文创作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空间。“新散文”不是当代散文一个无关紧要的局部,不是“文学园地里的一朵小花”,“新散文”是近30年来最雄伟的文学建筑群,它构成了近30年来中国散文创作的主体,为中国散文重新树立了艺术标准,寻回了它的生命活力,是30年来最重要的文学现象。“新散文”不是一个散文流派,基于“新散文”已经取得的成就,以及它自身的内在驱动力,我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新散文”是观念,是方向,是高度,是中国散文通向未来的道路。

“新散文”创作持续近30年,并没有像一些人预言的那样一天天烂下去,反而一天天好起来。随着“新散文”作家由青年步入中年,“新散文”也退去了年轻时的火气与青涩,稳健地走进成熟期,成为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主力军。

冰船.jpg

我们会发现,相较于先锋小说,“新散文”的出现不仅仅滞后了十年,而是滞后了一个时代。先锋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文学黄金期的幸运儿,而“新散文”则是在文学相对边缘化的9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这至少表明一个简单的事实:“新散文”并非先锋小说的散文版,“新散文”的出现,与外部世纪的刺激没有直接的关系。成为“新散文”的精神资源的,当然包含着外国文学,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同时也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当代现实生活的催生。

有人指责“新散文”标新立异、割断传统、厚今薄古。那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新散文”。甚或,他们将“新散文”与先锋小说、“断裂主义”混为一谈了。“新散文”从来不曾藐视传统,也从未主张过与传统“断裂”,相反,十分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新散文”作家中,以历史文化传统为主题的写作者并不少见,只不过他们采用了全新的、有创造性的表现形式。这些作家有:李敬泽、张锐锋、钟鸣、祝勇、蒋蓝、赵柏田、张宏杰、王族等。李敬泽研究《春秋》,写成《小春秋》等系列散文。张锐锋写《古战场》《马车的影子》《别人的宫殿》等长篇散文,“将童年的经验引入更为宽广的人类历史”,“从中我们看到人的永无成熟的理性,看到人的认识的有限和虚弱”,“将久远的历史编织到自我的经纬之中”。

同时,“新散文”对外国文学的吸收,也不再像先锋小说那样饥不择食,像彭程、凸凹等作家,对外国文学的阅读量极大,理解也更为透彻和精致。总之,在“新散文”的世界里,文学不再仅仅是对外部文学刺激的一个回应,而是出于它自身的写作需要。“新散文”出现,仅仅是因为我们需要散文,而且,需要好的、有创造性的散文。“新散文”就为了这样一个简单的目的出发了,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一直处在“冷漠而孤寂的途中”。但与20世纪80年代先锋小说比起来,我认为它更冷静、更深厚、更成熟、更卓越,因为它不再是对外部刺激的条件反射,也克服了先锋文学的某些“幼稚病”。在改革开放20年前后出现,给了它充分的孕育、成长的空间,使“新散文”表现出强烈的“内生性”。

冰.jpg

因此,在“新散文”里,我们看得到孔子、庄子的影子,看得到卡夫卡、博尔赫斯、曼德尔斯塔姆的影响,更看得到“新散文”作家们复杂、迷离的主体世界。路遥先生当年谈到拉丁美洲文学大师时说:“他们当年也受欧美作家的影响(比如福克纳对马尔克斯的影响),但他们并没有一直跟踪而行,反过来重新立足于本土的历史文化,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真正属于自己民族的创造性文学成果,从而才赢得了欧美文学的尊敬。”他说:“我们需要借鉴一切优秀的域外文学以更好地我们民族的新文学”,“只有在我们民族伟大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出真正的具有我们自己特性的新文学成果,并让全世界耳目一新的时候,我们的现代表现形式的作品也许才会趋向成熟。” 用他的话描述“新散文”的文学追求,或许不失恰切。

“新散文”的成功,在于它的写作群体在经过“新时期”20年的孕育,又经过30年的创作历程,已经由当初的新锐青涩成长为一个强大的精神主体,进而生成了一个有着超大能量的内宇宙。如是,“新散文”就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而是中国文学在经历了先锋文学的青春冲动之后的一次文学再出发。

由于篇幅所限,本书的编选,只能取“新散文”之一瓢饮,书中所选八位作者,皆是“新散文”运动的发起者和主要实践者。作品依照作者的齿序排列,或可反映“新散文”创作30余年的吉光片羽。



  作者:祝 勇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