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众多洞窟神秘面纱,“云游”中体味敦煌之美
2022-09-12 18:37:49 作者:许旸

西魏249窟窟顶的满天神佛宛如新作,其明艳千年的秘密是什么?隋代420窟上为何有“永葆青春的菩萨”?初唐323窟的其中三幅壁画展现了千年之前的南京、上海和苏州,构建出怎样的“壁上江南”?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敦煌守望四十天》新书,揭开众多洞窟的神秘面纱,述说窟顶治沙、洞窟数字化采集、壁画修复等绝技,分享莫高窟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日前,《敦煌守望四十天》在甪直古镇文化空间“光影墅”发布,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葛剑雄,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杨秀清,《敦煌守望四十天》作者蒋理带领线上线下读者“神游”莫高窟,领略敦煌文化之美。

image.png

自公元366年莫高窟开窟,千年间这个文化圣地留下了古代农业生产、手工业制造、商业贸易、社会生活、艺术流变、建筑风貌,以及古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珍贵图像。许多人对敦煌充满好奇和向往,但也会因敦煌的丰富与神秘望而却步。为了更好地普及敦煌文化,入选“敦煌文化守望者”第三期的80后摄影师蒋理,结合在敦煌学习生活四十天的独特经历,将壁画和彩塑背后那些神佛、帝王、英雄、凡人的故事在书中娓娓道来。

“很多人对敦煌会有畏惧感,害怕敦煌文化高高在上,很难接近,但我想告诉大家,敦煌很多地方让人感到很亲切,如323窟对江南风景的描绘,和今天日常生活就有很多联系。其实,敦煌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缘分。”蒋理坦言,在敦煌学习的四十天,虽然压力很大,但还是坚持每天写日记。“最初写日记是为了 ‘对抗遗忘’,而这到成书还有个很长的过程。希望这本书里的有用信息,可以成为读者的行前指南。”


1979年,葛剑雄以研究生身份第一次前往敦煌考察,“以前不看大量的相关资料很难理解敦煌文化,现在有很多便利传播可以让普通人接近敦煌。”在他看来,敦煌文化的产生有很多条件,比如长期处在中原政权控制之外,但当地人主要是中原移民的后代,说到底敦煌文化还是汉文化和其他文化融合的产物。“敦煌甚至能看到希腊神话的因素,怎么传播进来不清楚,但人类文化交流方式往往比我们想象丰富,不同族群的表达都能得以呈现。我们也能看到文化传播的路径,比如飞天的形象,以及不同文化对于飞天的理解。”

从《敦煌守望四十天》书中,葛剑雄看到不同人从敦煌得到了不同的东西,这也是敦煌的魅力所在。“更重要的,我认为不在于守望者的四十天,而在于四十天结束后的传播。看完书之后,一定要实地去看一看,感受、感悟完全不同;同时,这本书的感受、感悟也是独一无二,有自己鲜明特色的。”

image.png

“自隋唐时期起,敦煌石窟的大众文化层面兴起,与今天的我们发生了更多勾连。这本书就是从大众视角对敦煌文化进行传播,书中也提到,在敦煌石窟中见到江南元素,这充分体现了文化交流的多元性。”杨秀清透露,“敦煌文化守望者”是由敦煌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发展基金联合推出的全球志愿者派遣项目,每年从全球千余名候选者中选出十人,前往敦煌接受培训和考核。这十人将成为莫高窟的正式讲解员,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讲解洞窟。目前计划进行三期共三十人在敦煌进行深度体验。

《敦煌守望四十天》将重点介绍的洞窟置于厚重的时代背景中,带领大家重返历史现场,了解敦煌石窟艺术之美产生的时代根源,除介绍敦煌文化、传扬莫高精神外,窟顶治沙、数字敦煌、壁画修复、敦煌研学游等现代气息扑面而来。

书中随文插入近140幅图片,既有身为摄影师的作者实地拍摄的图片,又有敦煌研究院授权的窟内文物图片,还有历史感满满的老照片,带读者感受敦煌的旧貌与新颜。扫描封底讲解莫高窟61窟的二维码,读者可观看视频身临其境“游洞窟”。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出版方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