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泰斗王盘声诞辰百年,追思“十生九王”的美谈
2022-09-14 16:41:14 作者:王筱丽

微信图片_20220914153434.jpg

“志超侬对我最知己,志超我唯一希望只有侬,愿与侬永远在一起……”在沪剧泰斗王盘声诞辰百年追思会上,“王派”弟子在细雨中接力唱起恩师代表作亦是沪剧经典名段“志超读信”,寄托对故人的思念。沪剧届素有“十生九王”的说话,即十个小生九个是“王派”。六年前的今天,王盘声逝世,但其高超的艺术造诣和高尚的品德依旧深刻影响着当代沪剧人。

轰动上海的“志超读信”,源自对艺术的精益求精

“老师是喧嚣世界里一位纯粹的艺术家。”忆起恩师,沪剧名家孙徐春难掩泪水。1974年,孙徐春考入沪剧院学馆,待快毕业时,丁是娥为增强学员的基本功,提出“大唱基本调”。就这样,孙徐春向王盘声学习了第一首唱词“粮食本是宝中宝,人民生活少不了”。在孙徐春的记忆里,老师时时刻刻谈论的都是沪剧,却不太会照顾自己。“有一次,老师在吃饭时和我们说唱腔,桌上有一盆清炒鳝丝。我们都觉得味道不太对,应该是馊了。但老师一边说一边吃,浑然不觉。他灵魂上就是剧种的人,生活里只有艺术。”

微信图片_20220914153322_副本.jpg

王盘声始终对传统戏潜心揣摩,并在其中加入自己的理解。老戏《新李三娘》中的唱段“刘智远敲更”便是一例,他将“敲更”唱段的速度减慢,在琴师的配合下,13拍半的“长过门”使人物情感的表达更细腻真切。沪剧《碧落黄泉》刚开始演出时,王盘声觉得并不满意,尤其是“志超读信”。此后他反复琢磨,将原本只有八句唱词的“诀别长信”扩充为76句。写完这份长信,王盘声又琢磨起该用何种唱腔演绎这封信,创新地采用“慢节奏快唱”的方法,并首度尝试男女腔混合的唱法。改版后的《碧落黄泉》再次演出,一曲“志超读信”轰动上海。

潇洒飘逸的“王派”唱腔吸引了大量沪剧爱好者,但王盘声从没有放弃精进艺术,时常研究同辈演员邵春芳和邵滨荪的唱腔。”对自己严厉之余,王盘声将提携和关爱留给了学生。”我在《昨夜情》里面一段‘苏明读信’,老师逢人便说‘徐春的苏明已经超过了志超’,他一直希望我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孙徐春对记者表示。

微信图片_20220914153511.jpg

不为浮名所惑,不为物欲所累

“我远远地看到他,戴着一顶军帽、穿着一身军衣,裤管一高一低。”沪剧表演艺术家马莉莉至今对第一次在上海火车站见到王盘声的场景记忆犹新。对于当时20出头的她来说,王盘声是一个需要“仰着头看”的大师。那一天,二人坐上火车前往北京,共同为沪剧移植《红灯记》做准备。

微信图片_20220914153546.jpg

剧中,王盘声饰演“李玉和”,马莉莉扮演“铁梅”,二人的“父女情”就此持续了三年。马莉莉与王盘声先后共合作过多部大戏,最后一次是在1999年,王盘声以76岁的高龄助阵马莉莉工作室制作的《宋庆龄》。令马莉莉感动的是,当时剧组前往长沙参加艺术节,王盘声和其他演员一样坐硬卧、吃盒饭、住招待所。“王老师的一生认认真真唱戏,清清白白做人。作为后辈,我们要学习他的戏,更要学习他的为人。”

微信图片_20220914160837.jpg

在文慧沪剧团团长王慧莉看来,王盘声是一位不为浮名所惑,不为物欲所累的大师。正值泰斗诞辰百年之际,文慧沪剧团日前也复排演出了“王派”代表作之一《断线风筝》,“王派”弟子杨音在剧中饰演谢格拉德教授一角。上世纪80年代末,因为市场的不景气,杨音曾一度远离了沪剧。“当时老师特地赶到苏州来看我,表示希望我回舞台,”杨音对记者说道:“这句话是我捡起沪剧最大的动力,我仍清晰地记得,在老师获得第24届白玉兰特殊贡献奖之后,他在后台对我说‘我叫你回来没错吧!’”

作者:王筱丽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