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最新考古成果,《何以中国》探源中华文明
2022-09-27 06:34:25 作者:王彦

10927_p1.jpg

▲东方卫视《何以中国》特别节目·考古写史大家谈明晚播出。(东方卫视供图)

拍摄点位从原计划的220个增加到230余个,一批尚未正式发布的最新考古动态被纳入——这是上海广播电视台大型考古题材纪录片《何以中国》的最新进展。预计10月中下旬,在蹲守完最后几处考古发掘现场后,纪录片的考古纪实部分拍摄将全部完成。

明晚,东方卫视将播出《何以中国》特别节目·考古写史大家谈,可视作纪录片的先导推荐。节目中,纪录片部分影像将首次披露,包括今年发布的王家咀战国楚墓出土的竹简抄本《孔子曰》、三星堆8号坑等;演播室还邀请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纪录片《何以中国》学术总制片人秦岭,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考古领队王宁远,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昌平三位专家学者,共同解读“何以中国”。

《何以中国》第一季共8集,将立足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成果和最新发现,向世人讲述“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创生的故事。该片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心等承制。摄制组不仅邀请到考古学泰斗严文明担任学术总顾问,背后的“专家天团”还包括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北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全国各重要遗址考古队队长,山东、浙江、河南、陕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博物馆、考古研究院掌门人等,实现了秦汉考古、夏商周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领域的最强专家集结。

自2021年春天启动拍摄,《何以中国》摄制组已在过去400多个日夜跋涉超四万公里,至今步履不停。仅以今年夏秋走过的拍摄点位为例,甘肃四角坪遗址、河南宋国故城城墙考古发掘、浙江井头山遗址二期、山西西吴壁遗址最新发现等,这些发掘大多尚未公开考古成果。

总导演干超如此阐述《何以中国》的四层旨归:“考古写史,首次以考古引领,跨越万年时光,实证早期文明国家中国的发源和发展;透物见人,以大量的全国性考古成果和文物组合,通过影视化叙事,描绘更为具体有温度的先人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连接现实,以严谨负责的治学精神,回答中国何以为今日中国的内在逻辑和动力;视听创造,创新纪录片的视听语言,并使节目各部分都具备长尾的档案价值。”             

所谓“考古写史”,特别节目借用“大秀”演绎、专家演讲、圆桌对谈的方式为观众普及。整场节目以一段悠远骨笛演奏拉开时空穿越之旅。国宝文物贾湖骨笛出土原件的测音吹奏者刘正国说,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之所以震撼世界,因其开孔规范、能演奏完整的七声音阶,证明中国的音乐文化至少有九千年历史。

何止一支骨笛能推演历史,上山遗址的一粒炭化“万年米”实证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在中国,良渚古城的发现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三星堆出土人像顶尊所蕴含的王权礼制则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流变的注脚之一。凡此种种,足见早在文字之前,文明的起源隐藏于一件件文物、一处处遗址中;在社会政治体系构建与礼仪典章形成的历史脉络之外,文明的诞生与发展、文化的交融与传承,都是历史长卷中值得揣摩的精妙笔触。

诠释“透物见人”,特别节目借助首次披露的纪录片拍摄画面,把观众带入文物出土之前的状态。张昌平介绍:“区别于博物馆里看文物展陈,《何以中国》在拍摄中将文物按其所处时代的礼制场面重新摆放,是对古代社会场面的一次还原。观众不仅能见到物,还能见到文物背后的人与社会。”在多个遗址,纪录片团队都采取成组拍摄,让文物“重归”出土环境,焦家遗址出土的陶器,牛河梁遗址最大墓穴中出土的20多件玉器,琉璃河遗址去年发掘的诸多文物等,极为罕见。 

“言古必及今”而“言今必自古”,要让大众在艰深的考古中聆听到远古传来的风信,传唱文物故事、传承文明之火,需要纪录片团队将历史与现实勾连,用创新视听向观众开放怀抱。正如秦岭在特别节目中所言:“‘何以中国’不是一个历史学问题,也不光是考古学范畴的问题,而是今天我们所有人正在实践,甚至在创造的一件事情。”《何以中国》作为一部大型考古题材纪录片,它将拥有严谨与亲切的一体两面——既能把万年时空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流转脉络厘清,又能让观众走进历史,感悟“每一个过去都与今天有关,每一个古人都是我们的一部分”。



  作者:王彦

  编辑:钱亦琛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