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物品变幻成绚丽的艺术之作?北大多专业学子作品现身颗粒艺术展
2022-10-12 19:57:44

油画棒、网线、键盘帽、别针……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品,也可以组成漂亮的艺术作品。近日,第二届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颗粒艺术展在该校昌平校区正式开展。此次展览由该校计算机学院和艺术学院联合举办,展览将持续至11月1日。在此期间,学生们都可以在这里近距离感受“颗粒艺术”的魅力,感受到艺术与科技结合之美。

微信图片_20221012155923.jpg

▲第二届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颗粒艺术展展厅实景。

以0和1为基本元素,经软件工程师人工编码,计算机的世界由此幻化,化虚入实,构筑成今日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共建当代人类的现实家园。正如此次展出的颗粒艺术,“颗粒方”以一白一黑两种长方体为基本元素,经计算机程序与艺术共创者人机合作,多维图像的光影世界由此显现,虚实相生,生长出百年北大美育传统的当代新形态。

策展人之一、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颗粒艺术实验室执行主任王楠表示,此次展览共展出50余件颗粒艺术作品,涉及“平面颗粒艺术”“立体颗粒艺术”“颗粒影像艺术”“颗粒方”四个不同风格,分别体现“计艺相通”“科艺融合”等概念,作品由来自北京大学不同专业的50多名学子共同参与完成。

微信图片_20221012160023.jpg

▲展品《影后》,作者:曹佳彬,指导教师:王楠。

“这次展出的作品是从近300件作品里挑选出来的。其中1号展厅作品都是‘颗粒方’作品,2号展厅作品则由不同材质组成。”王楠表示,此次两个展厅呈现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颗粒艺术实验室从日常材料元素的颗粒化探索(2号展厅),到根据学子和观众需求,推出更易模块化操作的“颗粒方”(1号展厅)发展历程。

此前火上热搜的“医食无忧”作品也在其中。该作品是用1.6万余个绿色的骰子拼成,从左面看是钟南山,从右面看则是袁隆平。同时,还有颗粒方组成的“嫦娥奔月”“影后”,以及油画棒材质的“星空”、木方印章材质的“蔡元培先生”画像、镭射片材质的“会梦露”等等。

微信图片_20221012160043.jpg

▲展品《会梦露》,作者:孟会,指导教师:王楠。

“第一届颗粒艺术展是在2019年举行的,主要是纯艺术类的作品。”王楠表示,当时很多观众反馈希望能够出一些可以动手操作的材料,让普通人也可以参与制作颗粒作品,“我们就自己设计了制作颗粒作品的材料,就是‘颗粒方’。”

与首届颗粒艺术展相比,此次展览体现了更多和计算机结合的作品,同时也正式发布了颗粒语言,并将其与国际摩尔斯电码相对应,使其可以识读。

微信图片_20221012155948.jpg

▲颗粒语言对应国际摩尔斯电码。

每个颗粒方由一黑一白两个一半大小的立方体组成,会形成左黑右白、左白右黑、上黑下白、上白下黑、全黑及全白六种效果。在王楠看来,这就是颗粒方自己的“语言”,在相应的计算机应用程序下,可以呈现不同的立体或平面的图景。

据介绍,颗粒艺术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原创艺术概念,并设置颗粒艺术理论研究、颗粒艺术作品创作两大方向。目前所开设的创作课程以生活感悟、社会问题、人生哲理作为艺术创作背景,对人文、社会、自然的关系进行解读,以解构、重构的方式将思想转化为现实的艺术作品。

微信图片_20221012160003.jpg

▲从200颗粒到19200颗粒效果示意图。

颗粒的范围可以大到宇宙星球,小到沙粒细胞,可以是任何物质;作品形式不限,可以是平面图案、立体雕塑、实验影像、或互动装置等等,以准确表达作者的思想为准。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颗粒艺术实验室于2018年5月开始筹建,于2022年5月正式在北京大学社科部备案为校级实验室,是国内首家以颗粒为载体的研究型艺术实验室。

“我们的目标是让任何人都能通过颗粒艺术定律创造美,终极目标是让发现美创造美成为一代人的生活习惯。”王楠透露,今年年底还将面向社会公众举办颗粒作品展览。


来源:综合自新京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公众号

图片:来自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公众号

编辑:彭丹

责任编辑:江胜信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