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吴大羽的这两位学生也值得被记住 | |
2022-11-07 22:39:51 作者:李婷 |
▲吴大羽《待》(左)丁天缺《花瓶》(中)张功慤《纽约小姐》(右)
由华东师范大学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吴大羽丁天缺张功慤三人行艺术特展”日前在明徹山房举行,展示了中国现代美术先驱吴大羽和其学生丁天缺、张功慤精湛的绘画艺术,为人们了解中国现代绘画发展的历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据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华东师范大学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奚耀艺介绍,吴大羽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留学法国五年后回国,1928年起担任在杭州国立艺术院西画系主任,与校长林风眠一起致力于推行“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办学目标。他们引入西方印象派的基础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各种现代主义风格的艺术尝试,同时提倡中西融合的艺术创作实践,与他们一批出色的学生赵无极、朱德群、赵春翔等、丁天缺、吴冠中、张功慤等发展创造了独具艺术个性的现代艺术风貌,形成了以吴大羽为核心的中国现代艺术体系,在世界和中国的现代美术发展进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吴大羽《花》48x38cm 20世纪50年代
▲丁天缺《剑门怀古》84x56.5cm 1979年
▲张功慤《瓶花与果子》50x45cm 20世纪50年代
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李超教授认为,本次展览规模虽然不大,作品也不多,但是非常扎实耐看,可以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学术研究提供不少有价值的线索。希望今后有更多这样值得挖掘的“小而美”的专题性艺术展览,转换呈现更多珍贵的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
▲丁天缺《夹竹桃》75x65cm 1991年
▲张功慤《散步》127x 87cm 20世纪50年代
学术主持、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立行认为,本次展览的重要意义在于:如果我们的眼睛如果只盯着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这些吴大羽声名显赫的学生,那么,我们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吴大羽体系”的了解将是不完整的。事实上,当年还有一些默默追随吴大羽的学生和同道比如丁天缺张功慤等就曾经与吴大羽一样,长期为岁月所遮蔽,今天应该予以价值重估。
▲张功慤《想往》66x54cm 1991年
而评论家、上海美术出版社副总编徐明松则认为,上海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发祥地,“吴大羽体系”不仅具有美术发展史的价值,也可以说是上海珍贵的城市文化资源,对于我们了解中西文化的交流也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张功慤《百合》100x80cm 2005年
本次展览展出的油画作品时间跨度近七十年。从纵向时间轴看,吴大羽、丁天缺、张功慤师生三人的艺术实践在当时都是超前的,他们都是中国本土现代艺术的先驱者和先行者,坚持绘画的绘画性特征,在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上独立创新,不经意间暗合了后印象派、表现主义、抽象及抽象表现主义等同时代世界美术发展的潮流,也与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很好地进行了融合。
▲张功慤《同行》100x80cm 2019年
本次展览由奚耀艺、丁韵秋、尹昊策展,李超、王远、张立行担纲学术主持。
▲张功慤《红绿》71x56cm 2004年
作者:李婷
编辑:陈熙涵
责任编辑:黄启哲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