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民国首任外交总长的一生,解开民初外交“台前幕后”的历史谜团
2023-06-03 15:46:26 作者:唐启华

陆征祥评传_978-7-5201-9977-3_立体.png

《陆征祥评传》

唐启华 著

启微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陆征祥的一生颇具特色。自21岁进入外交界,从学习生、翻译官、参赞到公使、外交总长、国务总理、国务卿,历经1896年李鸿章访俄,1899年第一次海牙保和会,1901年中俄东北撤兵谈判,1904-1905年日俄战争,1907年第二次海牙保和会,1911年《中荷领约》、修改《中俄商约》,1913年《中俄协约》,1915年中日“二十一条”,洪宪帝制,1917年参加欧战,1919年巴黎和会等重要交涉,到1920年淡出政坛,1922年出使瑞士,1927年完全退出外交界,此后归隐天主教修道院。本书使用了近年公开的民初外交密档,以及陆征祥回忆录、私人文书等资料,探讨他与近代中外交涉和文化交流的关联。

>>内文选读

改革外交部

陆征祥接掌外交部后,颇思有所作为,在袁世凯的支持及次长颜惠庆、秘书长王广圻协助下,以专业化为最高原则,大刀阔斧革新外交部组织与人事制度。

北京政府外交部的前身为外务部,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时,降旨所有官制一律仍旧,即以内阁名单照会驻北京之16国公使,改外务大臣为首领,副大臣为副首领,去君臣之义,而揭共和之实。3月10日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宣告就职后,乃改外务部为外交部,24日令改首领为总长,副首领为次长,并任命总长、次长等官。但在此时,外交部的组织体制尚未健全。

陆征祥就任后的第一件任务,就是把外交部重新组织,将中国的外交机构改革一新。陆氏回国就职前,坚持途经布鲁塞尔和巴黎,就地近距离考察比、法两国政府外交部的运作机制。抵北京就职后,即参酌法国制度,对外交部实行改革,首先厘定《外交部组织章程》,设总长一名主持部务,另设一名次长协助,日常事务则由一厅四司负责,即总务厅、外政司、通商司、交际司和庶政司。此外,还设有由四位秘书组成的秘书处和四位参事所组成的参事室,负责处理条约和有关外交部的法令、规章的实施等法律问题以及其他事务。陆氏注重外交人才之培育,制定三原则:(1)外交人员均要经过考试;(2)选用标准要打破省界;(3)多选通外国语者。部内外之推荐人选,不合此三原则者,绝不接受。

清朝时所有出使大臣都加钦差衔,可直接上奏皇帝,不受总理衙门或外务部节制,而且出使大臣多非职业外交家出身,对使馆事务一手包办。陆征祥大力改革,驻外公使、领事及使领馆馆员,都要经外交部委任。1912年11月27日,公布《外交官领事官任用暂时章程》,驻外使节须具备以下四条件之一:(1)曾任外交总长或现任外交次长者;(2)曾任或现任外交部最高荐任官者;(3)曾任或现任公使者;(4)现任驻外代表或参赞、领事之曾以使才记名者。使领馆馆员也须符合下列四条件之一:(1)现任外交部荐任官;(2)任外交部有荐任资格之委任官;(3)现任各馆实缺、署缺人员;(4)内外保送于外交上有特别经验、先行调部人员。另外还须具备三条件:(1)兼通一国以上外国语言;(2)身体健强;(3)外貌整洁。并据此将清末使领馆中不适任馆员淘汰,让驻外人员专业化。使领馆须按年度编造预算,按月汇发经费,并建立驻外使馆定期汇报制度,编辑各种法令规章,考核、考试办法,规范外交官、领事官服制,调查各国国际礼仪,让中国之外交制度、服制、礼仪等,皆能与西洋各国接轨。 

无标题.jpg

▲资料图片

在外交部人事任命上,陆征祥为破除清末旧官僚沿袭的弊病,到任后着手整顿,为使外交人才专业化,北京外交部建立专门的考试和资格审查制度。报载:陆氏以部员多系清朝旧人,虽有才可用,然必须全体解散,再行组织,但解散与组织须在同一日,以免机关停滞,已定于日内发表。又载:“外交部陆总长连日会同次长秘密会议,筹划甄汰本署人员问题,陆意就各员在署办事成绩判定优次,以决去留,暂不举行学科考试。”6月17日陆氏将原外务部旧员155名,一律免职,仅65名人员留部办事,另从他部调用部分人员。并且为去除清朝外务部的兼差问题,于19日命令,要求所有留部人员,如有兼差者,于一星期内必须决定去留。

外交部组织与人事经多次变更,到10月8日外交部官制正式颁布,共设总长一人,次长一人,参事二至四人,秘书四人,司长五人,佥事每司不逾八人,主事员额最高不得逾80人。陆征祥建立了现代化的外交部,组织简单而合逻辑,责任确定而单一,使外交部与驻外使领馆间,有明确的指挥关系。尤其在建立职业外交官制度及培养外交人才上,北京政府时期外交部人才鼎盛,外交官素质整齐。至此,中国外交机构已渐完备,日后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基本上没有多大的更改。

陆征祥同时将地方外交权收归中央,清末封疆大吏多兼总理衙门大臣衔,各自办理外交,庚子义和团运动时地方大吏甚至与列强私订“东南互保”。外务部时期试图将外交权收归中央,取消督抚兼衔,但因中央衰微,成效不彰。民国成立后,陆氏努力统一外交事权,1913年1月8日公布《画一现行中央直辖特别行政官厅组织令》,规定地方办理交涉机构如交涉员、视察员、特派员等,全改为中央直属机构,与地方政府相合作而不相统属。5月21日外交部颁布《外交部特派各省交涉员及各埠交涉员职务通则》,划一各省设特派交涉员,置外交部某省交涉署;各通商巨埠设交涉员,置外交部某埠交涉分署;两者皆向外交部负责,将晚清督抚地方外交事权收归中央。

陆氏1939年对罗光说:我记着许景澄的话,起手收罗有志青年,各国的留学生都有,不分省界,培植他们做外交人才。我看见现在中国外交界,心中很欣慰,现在3位大使,14位公使,都是我当日发掘和培养的青年。凡是办政治,尤其是办外交,绝不可用外行,军人做外交官,只是一时的,我那时培养60余名青年,绝不用私人,希望养成一外交人才传统。当张作霖入京时,我的外交团体,稍被破毁,南京政府成立时,我很害怕外交界尽用外行人,结果还好,外交界都系老成练达者。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外交部,采纳了西洋外交组织的方法,但由于南京临时政府的运作时间尚短,加上当时南北尚未统一,而各国直接交涉,仍在北方,对于临时政府不予承认。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北京政府成立,陆征祥担任首任外交总长,陆氏长年出使国外,对于国际外交的状况和中国传统外交的弊病,有相当的认知,他愿意担任外交总长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完全的人事权,得袁世凯同意后,陆氏一上任即对外交部进行改革。当时世界外交制度率以法国为典范,陆氏参考法国制度组建外交部,使之组织合理化、用人专业化,并建立各种制度规章,让外交部成为民初中央政府中最现代化的机构,并且选拔培养出一批外交人才,成为中国外交的生力军,为民国外交奠定坚实基础。陆征祥自称:许景澄以“沟通中西,介绍新旧”为陆氏一生义务,改组外交部,即略尽此义务。




  作者:唐启华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