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还原斐迪南大公个人与历史的真相——《刺杀斐迪南》拨开萨拉热窝事件的重重迷雾 | |
2023-06-30 21:58:08 |
1914年夏天,一场前所未有的战争席卷欧洲,并很快蔓延至整个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错综复杂,但它的导火索是一桩爱情悲剧。本就不受公众喜爱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违背皇帝的意愿,执意与下层贵族索菲结婚。因此之故,整个帝国的上流社会都刻意羞辱和回避他们。然而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的两颗子弹不仅结束了他们饱受非议的爱情和生命,也导致几乎整整一代欧洲年轻人为他们殉葬。
《刺杀费迪南》聚焦在这段引人注目的历史上,发掘出大量未曾发表的信件和罕见的第一手资料,运用纪录片式的表达手法,将皇室秘史、政治谋杀和感人的爱情结合在一起,描绘出19世纪末欧洲的风云,揭示了刺杀背后的惊人真相,并讲述了皇室后裔在战后流离失所的命运。
《刺杀斐迪南:1914年的萨拉热窝与一桩改变世界的罗曼史》
[美]格雷格·金 [英]休·伍尔曼斯 著
阎智森 译
译林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读:
还有比在萨拉热窝挑起事端更好的办法吗?
今天的人们回望1914年之前的年月时,头脑中很容易就会浮现出种种极富浪漫色彩、有如隔纱看物一般的怀旧主义画面。初看之下,那似乎的确是一个更简单、更纯粹的年代:新发明散发着无限的魅力,世界大势一派和平的气象。然而,事实却多少与之有所不同。1860年以来,各大强权通常都进行过几场或是至少进行过一场战争;现代军备竞赛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各地频发的入侵、革命、造反与镇压大有继续蔓延之势。今人常把1914年的夏天视作一个繁荣的全盛时代的终结,可在1914年之前的五十年里,暴力其实一刻也不曾真正停歇。刺杀与暗害屡见不鲜:1876年,土耳其苏丹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遇刺身亡;188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和美国总统詹姆斯·加菲尔德先后遇刺身亡;1894年,法国总统萨迪·卡诺遇刺身亡;1896年,波斯国王纳赛尔丁·卡扎尔遇刺身亡;1897年,西班牙首相安东尼奥·卡诺瓦斯?德尔·卡斯蒂略遇刺身亡;1898年,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皇帝的妻子,奥地利皇后伊丽莎白遇刺身亡;1900年,意大利国王翁贝托一世遇刺身亡;1901年,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遇刺身亡;1903年,塞尔维亚国王亚历山大和王后德拉加遇刺身亡;1905年,俄国的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遇刺身亡;1908年,葡萄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和他的儿子,葡萄牙储君路易斯·费利佩遇刺身亡;1911年,俄国大臣会议主席(相当于首相)彼得·斯托雷平遇刺身亡;1913年,希腊国王乔治一世遇刺身亡。在这看似和平而又繁荣的所谓“全盛时代”,皇室/王室成员和政治家却纷纷因炸弹、子弹和匕首而大批大批地倒在血泊之中。
接二连三的政治暗杀在萨拉热窝事件上达到高潮。虽说当时大概不会有人料到,竟是这样一起事件最终引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但其实早在事件发生之前,欧洲大部分地区就已经隐隐察觉到了一丝莫名的不安,感觉欧洲大陆距离全面的战火与灾祸只差一粒小小的火星。德国总理奥托·冯·俾斯麦就曾做过类似的预言,并警告称,“发生在巴尔干半岛上的某件该死的蠢事”迟早会让整个欧洲都陷入一场万劫不复的战争。他的预言在1914年的那个夏天应验了:斐迪南大公和索菲在萨拉热窝的遇刺开启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屠杀的时代。弗拉迪米尔·德迪耶尔写道:“在现代历史上,恐怕再没有哪桩政治谋杀能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
跟其他所有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事件一样,1914年的那个宿命般的日子至今依旧谜团重重,饱受民族主义论断的制约,被泛滥成灾的历史谬见所包围。据说,斐迪南大公出席波斯尼亚的军事演习,纯粹是为了给他的妻子一个接受民众欢呼与喝彩的机会。他违背一切常识,坚持要在6月28日访问萨拉热窝。6月28日是圣维特日,是1389年科索沃之战的开战之日。1389年,一群不速之客闯入塞尔维亚人的领土。那是奥斯曼帝国的侵略军。他们征服了这片土地,并迫使塞尔维亚沦为他们的附庸,但这并不妨碍科索沃之战的开战日成为塞尔维亚人的国庆日。因此,许多人都说,斐迪南大公此举就好像是存心要激怒刚刚被吞并、到处是反奥地利革命者的波斯尼亚一样。作家丽贝卡·韦斯特坚称,斐迪南大公“在塞尔维亚人庆祝国家节日之际,访问了一座靠近塞尔维亚边境的城市;做出此等欠考虑、失分寸、充满侵略性的行为,怎么看都是在自掘坟墓”。
然而,上述观点均与事实存在较大出入。正如时人对斐迪南大公和索菲的一生抱有太多荒诞不经的错误观念一样,即便在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仍旧有不少类似的错误观念萦绕在萨拉热窝事件的周围。其实,斐迪南大公根本不愿踏上此次出访之行,并一再试图逃避这项令人不快的任务,只因他伯父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皇帝的逼迫才不得不上路。是萨拉热窝当局把6月28日这个充满煽动性的出访日期强加给了斐迪南大公。谈到对出访行程的规划,真正连一丁点常识也没有的,其实是波斯尼亚当地的奥匈帝国官员。呈交的报告中表达过对斐迪南大公夫妇安危的切实担忧,可当局却对此置若罔闻;潜在的暴力威胁未受理会;安保力量更是几乎为零。
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背后总少不了阴谋论的影子:从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小女儿,女大公阿纳斯塔西娅的最终命运,到美国总统约翰·F.肯尼迪的遇刺身亡,再到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概莫能外。因此,点燃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的刺杀事件会引发争议与猜测,自然也在情理之中。臭名昭著的“黑手”组织在袭击的策划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塞尔维亚政府又是否跟袭击者串通一气——诸如此类的一般阴谋论早已屡见不鲜。长久以来,一直有人在私下里议论,刺杀当日,正在秘密进行之中的,其实还有某项更为恶毒的计划:为了不让烦人的斐迪南大公和他同样烦人的贵贱通婚妻子继续碍他们的事,奥匈帝国的官员们策划并操纵了这场旨在一劳永逸地除掉他们夫妇二人的阴谋。一想到斐迪南大公将来要当皇帝,肯定有帝国官员会忍不住要瑟瑟发抖。斐迪南改组并整顿帝国的计划让抱着保守观念不放的人感受到了威胁;也有许多人担心,虽然公开发布过相关的放弃声明,但是,斐迪南大公登基后会不会反悔,会不会设法把他贵贱通婚的妻子加冕为皇后,会不会寻机把他的长子指定为皇位继承人,都还是个未知数。其他参与到这项阴谋之中的帝国官员则无疑打算借此机会对塞尔维亚开战,除掉这个令帝国如芒在背的永久威胁。正如当时有人建议的那样,如果要为奥地利对贝尔格莱德的入侵提供口实,那么,还有比在萨拉热窝挑起事端更好的办法吗?
作者:[美]格雷格·金 [英]休·伍尔曼斯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