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名家汪齐风:人生唯有坚持二字始终跟随 | |
2023-08-27 11:17:35 作者:宣晶 |
8月26日晚,上音歌剧院的舞台上,灯火通明。上海市汪齐风芭蕾舞专修学校建校30周年汇报演出在此举行,学生们让60岁的老校长汪齐风,“一定要讲两句”。这位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奖的芭蕾舞明星,致辞前习惯性地踮了踮脚。面对着眼前典雅的宝蓝色观众座椅,她说“恍惚间仿佛看到了10岁时和30岁时的自己”。
人的一生,总有几个重要的节点。10岁和30岁,是1963年出生在上海静安的汪齐风,人生前半段的两大时间点:在10岁的幼学之年,她被选拔进了上海市舞蹈学校,开启芭蕾舞生涯;30岁而立之年,因伤退役的她,又创办了中国内地第一所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民办芭蕾舞学校,为这项美好艺术的普及,出力长达30年。
“真的是热爱芭蕾舞,不能跳了,就想着多教点人吧,真正让芭蕾走进更多老百姓的生活。”她说,自己特别传统,因为热爱而创办,所以一开始就给舞校定下了“芭蕾舞大家庭”的宗旨,非盈利性质持续至今已整整30年,“看到今天芭蕾舞事业已这般繁荣,我特别欣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60岁,我想会是我又一个节点吧,我会逐渐淡出舞校,让年轻人来运营它,传承芭蕾舞的美。”
10岁,弄堂里翻跟头的小囡去跳芭蕾了
汪齐风是老上海人熟悉的“芭蕾公主”。在国际上,她以《堂吉诃德》中一段长达近10秒的单腿足尖站立,名震各大国际赛场;在国内,她和同班同学、如今上芭团长辛丽丽,是公认的第二代“白毛女”,“上海汪齐风”是当年文化部为各种大活动选芭蕾舞演员时点名的“第一反应”。
但一直到今天,汪齐风都会说:其实我资质一般,并没有多少出众的芭蕾天赋。
在汪齐风出生的第二年,即1964年,新中国第一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正式公演,反响热烈。同年秋天,受此影响,上海市舞蹈学校根据民族歌剧《白毛女》,创新性地创编了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并于1965年3月在上海之春连演8场,轰动一时。然而,出生在普通家庭的汪齐风,父母对于舞蹈并没有太多认知,那个年代也没有电视机,基本上不知道芭蕾舞为何物,她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也会和离家不远处剧院上演的这部剧,产生巨大的关联。
汪齐风爱跳舞,那原本只是一个小女孩的天性。进小学后,老师看她喜欢舞蹈,就选她进了舞蹈队,随后又推荐她进了少年宫继续学舞。弄堂里的邻居中,有一位是体操老师,闲来无事,就教她练练基础的体操动作,“拉拉韧带、翻翻跟头什么的”。她也并未想到,命运在她一次次翻跟头时,悄悄给她埋下了一个令她日后惊喜的小伏笔。
10岁那年,上海市舞蹈学校到各区县选苗子,选拔的标准一以贯之,看弹跳、软度、开度等。在闸北区少年宫,拥有优秀的脚背比、身材条件的汪齐风率先进入了老师视线,随后,她“随便一拉,腿就能贴到脑袋”的柔韧性更是让老师感觉捡到了宝,其后虽有多轮选拔,但汪齐风毫无悬念地被选进了舞蹈学校。
“我的条件其实只能算各方面都过得去,但肯定不是天赋选手,只不过因为练过几个月体操,比较幸运,”汪齐风说,进舞校后很久才正式分了民族舞和芭蕾舞的专科,自己进了芭蕾舞科,才发现了自己很多先天条件的不足,“我是很传统的那种小孩子,很听话,又肯吃苦,让我练我就拼命练。”练得最苦时,她的大脚趾血肉模糊,舞鞋穿了脱不下,脱下了又穿不上,但她就是凭借那股坚持的劲儿,在一次次的选拔中,脱颖而出。
1980年,第三届世界芭蕾舞比赛在日本大阪举行,中国队的汪齐风凭借《堂吉诃德》中的选段,为我国取得了第一枚芭蕾舞奖牌。她的横空出世,让国际芭蕾舞界正式关注到了中国芭蕾舞,也让中外芭蕾舞交流掀开了新的一页。80年代,成就了汪齐风的时代。
30岁,伤病缠身的她未雨绸缪选择办校
上世纪80年代,汪齐风频频在国际上获奖,大型演出也都是她担任女主角。但隐忧,却在她成名之初就已开始显现。
1980年首次获奖回国后,汪齐风检查出来腰部受伤。“腰椎隐裂、变形,当时医生劝我,说最好是不要再跳舞了,万一发展得严重一点,有瘫痪的可能.”当时,汪齐风刚学校毕业,还不到20岁。“年龄小,对瘫痪也没什么概念,我甚至都没怎么怕。”
受伤的时候,她特别痛,“手够不到脚,不能穿袜子,甚至也不能刷牙”。北京一位名医给汪齐风看了之后说,情况还未到那么严重的地步。“他告诉我,运动员很多也这样,受伤的很多,他建议我增强腰椎两边肌肉的力量,来减轻中间腰椎的负担,然后再慢慢地康复。其实,我们那个时候,后勤保障意识还没那么强,舞蹈演员跟运动员差不多,都是吃的‘青春饭’,不像现在,保障得好,甚至可以跳到40多岁。”
每逢大赛,汪齐风是必被点将的主力,这也导致她伤病一直有反复。她真正的职业生涯,持续了10多年。慢慢地,她有了未雨绸缪的想法,“让我改行,我肯定不愿意,因为真的热爱芭蕾,觉得除了芭蕾,我也做不了别的。我开始考虑,我的未来在哪里?”
那时候普通的芭蕾舞演员,退役后有去做老师的,也有改行的,比如可以到舞美队做化妆师、服装师。“我们那个年代,脚尖鞋不像现在有大批的专业工厂做,团里有自己的鞋子工厂,退下来后可以选择进去,当然也可以直接拿退休工资。”汪齐风说。
汪齐风感觉“跳不动了”的时期,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面临商业娱乐大潮冲击的全国文艺院团,大部分生存艰难。1979年在芭蕾舞剧《白毛女》剧组基础上组建的上海芭蕾舞团,尽管已经迅速成长为了全国名团,依然面临“新排戏太少”的困境。“编导缺乏,没有新作品,也没有经费请国外的芭蕾舞名家来排戏,导致演出也很少、学习机会更少。我因为经常出国比赛,总算还能有一些和国际同行交流的机会。”汪齐风回忆说:“真正萌生办培训学校的想法,是我去香港参加一个夏令营,几步路就能看到一个学校门面,各式各样的芭蕾舞学校,让我很有触动。”
其实,如果按照正常路子走,那个年代人所看重的“铁饭碗”,汪齐风还是可以端得稳稳的。“年纪大了,主角跳不了了,还可以跳群舞,我心态也很好,并不会觉得失落,但就觉得没必要。”有着上海女孩的坚定底色,1993年,在自己三十而立的年龄,汪齐风离开了芭蕾舞团,决定做民营的芭蕾舞培训学校。为此,她开始系统学习芭蕾舞教学,并成为英国皇家舞蹈协会在中国内地的第一位注册教师。
“当时很多家长问我,孩子是不是可以送到专业学校去学芭蕾。我跟他们说,现在各种表演和比赛机会不是很多,应该让孩子先了解一些芭蕾的知识,能够欣赏芭蕾演出。”问的人多了,汪齐风心中的念头愈发坚定,“我的初心,就是想做一些这样的普及工作,能让更多的市民进来学习,然后无障碍地走进剧场。我要做非盈利性质,我不指望能靠它发大财。”
她跟当时市委宣传部提出了申请,领导们很开明,立即同意了申请。从此,中国内地第一家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民营舞蹈学校成立,汪齐风担任校长至今。
60岁,逐渐淡出的老校长依然坚守初心
如今已经年届花甲的汪齐风,回望过往,时常感叹:当年的一个决定,怎么竟然就坚持了30年?
有学生仍清楚记得,舞校在恒丰路山海关路口的育才中学办学时,校门口常常出现一道“盛景”。“马路边的上街沿上,坐着一排接舞校孩子放学的家长,因为育才中学规定,家长们不能进去等,他们就在门口坐着,经常能看到大家在一起啃包子。”她笑着说,家长们都知道汪老师“爱拖堂”,舞校的其他老师也“爱拖堂”,“这已经成了我们学校的一大‘特色’了!一个技术动作没有完成,就迟迟不下课,老师们没有人计较所谓的‘课时费’,就想着今天这个动作一定要教好,或者今天这个舞蹈一定要排好。”
正是这样的坚持,让汪齐风舞校名声很响。全市的很多大型活动,都会特别邀请她们去参演。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上海市民文化节,在外滩、在人民广场、在东方明珠下,主办方甚至会专门为她们搭台;30年来,尽管是致力于业余普及和培养兴趣爱好,但在发现好苗子后,学校给专业舞蹈学校输送了大量的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外的艺术类大学,她们的学生总是因为专业素质过硬而占尽优势。同时,学校也始终致力于投身公益,用艺术给社会带去爱和暖,这次的创校30周年特别演出,学校就专门邀请了长期支持的上海爱星家园儿童康复中心的孩子们前来观摩。
时代在发展,如今的芭蕾舞培训机构层出不穷,但能像汪齐风舞校这样屹立不倒的,少之又少。“可是时代毕竟也不同了,很多观念我已跟不上年轻人的思路,”汪齐风笑着说,自己已经在逐渐淡出管理舞台,只在重大节点上亲自下一线帮助排练,“未来终究是年轻人的,我热爱这个学校,也希望它能通过更符合现代的管理理念,继续延续下去,但无论未来它以何种方式存在,我希望它能坚持初心,继续坚持公益性、坚持家庭感、坚持专业第一的核心精神。”
作者:宣晶
摄影:陈伦勋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