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改变我们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师课——《陀思妥耶夫斯基讲稿》出版
2023-10-17 15:11:56 作者:程卫平

在广获奖誉的皇皇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贝贝特近期又推出美国最重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学者、传记作家约瑟夫·弗兰克教授的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讲稿》,继续巩固该丛书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作品研究的图书矩阵。借用布兰戴斯大学罗宾·米勒教授的话说,此书“无论对普通读者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者而言都是一份礼物”。

1985年,弗兰克离开执教了20年的普林斯顿大学,来到斯坦福。这本20来万字的轻盈“小书”正是基于弗兰克为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所做的为期十周的一系列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评析的讲座,可谓弗兰克对其陀思妥耶夫斯基大传记文本分析部分的提炼和浓缩,称得上解读陀氏作品的“名著伴侣”。全书以“导论”提纲挈领,简述俄罗斯文化、作家生平及其文学创作的背景;主体部分列为七章,每一章专评陀氏的一部作品,以小说创作时间为序次第铺展层层剥开,包括早期崭露头角的《穷人》《分身》,到中期开启伟业的《死屋手记》《地下室手记》,直至后期助其登上俄语文学之巅的《罪与罚》《白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它几乎涵盖了陀氏所有重要小说,但正如讲座课原名“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他的时代”所暗示,这部“讲稿”聚焦陀氏变化的智识、意识形态和政治世界,评述的其实是陀氏漫长一生的文学创作、思想演变历程以及作家与时代的互动。它既建立新的“关联”,也澄清乃至颠覆旧的认知。

202308《陀思妥耶夫斯基讲稿》立体封.jpg

《陀思妥耶夫斯基讲稿》

[美]约瑟夫·弗兰克 著

[美]玛丽娜·布罗茨卡娅 玛格丽特·弗兰克 编

糜绪洋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讲稿》中,弗兰克走进大学课堂,与学生们侃侃而谈。他思路明晰而缜密,语言鲜活而谦朴,不乏诙谐幽默的轻松灵动。弗兰克在智识上的丰盈以“一种沉静而朴素的方式闪现出来”,不像纳博科夫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那般天才漫溢,令人眼花缭乱,弗兰克不大放烟火,不制造紧张和悬疑,“不刻意把课堂变成剧场”,他的目的是“展现”,是“理解”,是“点亮”别人。

在陀氏研究领域,弗兰克一向专注于在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理解陀氏小说中心理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坚持将陀氏小说的解读锚定在作家本人直接关切的具体问题上,以此为基,不断填补作品的“虚构”与世界的“真实”之间的空白。他在这七堂“大师课”上,就像他在传记中所做的那样,将文学分析与文化史相结合,把小说及其关键人物、故事场景置于丰富多维的社会与人文背景之中,引领读者入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深邃世界,透过俄罗斯经验的棱镜观察和挖掘每一部作品。

讲稿中,弗兰克展现了陀氏在小说叙事中对自己和读者种种讽刺的方式,从而引入关于读者如何成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一个角色的理念;进而将这种“双重讽刺”的根源与他所称的“受过教育的俄罗斯人对他们又爱又恨的欧洲文化的分裂心理”联系起来。弗兰克是一丝不苟又富有创造力的文本细读者,他把自己细读的成果应用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时代最重大、复杂紧迫的文化、政治和社会问题上。

本书另收录了美国小说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评论长文《约瑟夫·弗兰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也是弗兰克生前最为欣赏的一篇针对其陀氏传记的评论,对理解弗兰克的文学研究方法论乃至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现代性”都颇具启发意义。华莱士认为,弗兰克的书驱使读者思考,是什么让我们所处的时空中的诸多小说家在写作主题上如此肤浅轻浮,在道德上又如此贫乏。

约瑟夫·弗兰克无疑做到了“点亮”,以简明平易的传统讲谈方式让那位俄罗斯天才光芒闪耀;可以说,他的评述改变了一个人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乃至总体上阅读小说、阅读世界的方式。或许借由弗兰克点亮的学术之光,我们也能找到一条“创造自己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道路。



  作者:程卫平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