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迎来首位华裔女院长,这位70后科学家因开发人造皮肤而闻名 | |
2018-11-29 09:53:18 |
近日,据Fusion Fund消息,南京大学校友、著名科学家鲍哲南已经升任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是第一个在斯坦福当院长的华人女性。鲍哲南于2010年底作为创办人之一的C3Nano公司在美国硅谷成立,2011年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15年《自然》年度人物,2017年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鲍哲南于2010年底作为创办人之一的C3Nano公司在美国硅谷成立,2011年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15年《自然》年度人物,2017年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鲍哲楠在母校南京大学
鲍哲南教授于2004年加入斯坦福大学。她目前是K.K.Lee化学工程教授,也是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教授。她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和国家发明学会的成员。斯坦福大学可穿戴电子中心创始人和主任,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她还是Precourt研究所,伍兹研究所,ChEM-H和Bio-X的客座教授。
同学们心中的“智慧女神”极少数的华裔女教授之一
鲍哲南现在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工学院、材料学院终身教授,美国最著名的女化学家之一,入选全球顶尖100材料科学家名人堂榜单。据统计,在数以十万计的中国留美女学生中,能最终成为美国知名学府的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的,还只是极少数。可以说,鲍哲南为华人女科学家树立了榜样。2016年初,鲍哲南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
▲鲍哲南是美国最优秀的女化学家之一
“我叫鲍哲南,哲学的哲,因为我的父母希望我有智慧。而南是南京的南,因为我出生在南京。”数十年后,鲍哲南的同学都仍记得当年班上这个美丽而聪明的女孩的自我介绍。
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马劲松说,“鲍哲南人如其名,就是当年我们男生心目中的智慧女神。”
1970年11月,鲍哲南出生于南京,成长于一个科研之家,父亲鲍希茂、母亲陈慧兰均是南京大学的教授。1987年,鲍哲南如愿考取南京大学,进入化学系学习。凭借出色的成绩和实验能力,升入大三前的暑假她就进入南京大学化学系薛奇教授的高分子实验室,参加科研工作。后移居美国,学习、深造并继续开展科研工作。
▲鲍哲南在清华大学演讲
鲍哲南在英国《自然》《美国科学院年报》《美国化学会志》《先进材料》《应用物理通讯》等杂志发表论文300多篇,申请专利60余项(其中获准30多项);担任美国材料学会的执委,美国化学会聚合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分会执委和程序委员会成员,《先进功能材料》《材料化学》和《今日材料》杂志编委以及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委等。鲍哲南在制造用于柔性薄型显示器的全塑晶体管的新型高性能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方面有突出贡献。她在有机薄膜晶体管领域发表的文章在1997-2007年得到2226次引用,在被引用最多的20名作者中排名第4。2015年当选《自然》杂志年度十大人物,2016年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鲍哲南展示“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杯
攻克人造皮肤的难关人类永葆美丽就看她了
在鲍哲南取得的所有研究成果中,于2010年公开发表的人造皮肤研究,引发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一只苍蝇或蝴蝶停在脸上,轻微的触感会让人类马上有所察觉。要想让人造皮肤也拥有这样的灵敏度,这是不是天方夜谭?鲍哲南给了世界一个答案:让人造皮肤也拥有和自然皮肤一样的触觉,这并不是无法攻克的难关。
2010年9月,国际著名学术杂志《自然材料》上发布了一篇文章,公布了鲍哲南和研究小组的最新成果——一种能够感知微小压力的人造皮肤,这让同领域的研究者和普通大众都觉得耳目一新。鲍哲南和小组共花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实验,最终使用一种称为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的弹性物质研制出了具有超强灵敏度的人造皮肤,经实际测试表明,这种材料能清晰地感知一只苍蝇或蝴蝶停留在其表面所造成的“触觉”,而且作出感应的速度极快。
所谓的人造皮肤,是由敏感度极高的电子感器所组成,当感应器连成一片时,就形为“皮肤”。这种模拟人类皮肤的柔软塑料电子传感器件——人工电子皮肤,有望在假肢、机器人、手机和电脑的触摸式显示屏、汽车安全和医疗器械等诸多方面获得广泛应用。鲍哲楠说,人造皮肤将来也许可以用于换肤,把它裹装在所需部位,能让烧伤病人重新获得触觉。
在鲍哲南看来,人工电子皮肤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一开始,我们做这个就是考虑用在机器人身上,灵敏的电子皮肤让机器人也拥有了触觉,它们可以做一些非常细致的动作,比如扶病人的时候能够掌握力度而不至于弄疼或弄伤他们。但这都只是电子皮肤一方面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触觉的传感器,可适用范围非常广。比如现在的皮肤移植,还有改进没有感知力的假肢,都可以运用这项技术,有了灵敏的‘触觉’,未来的假肢会更像病人本来的肢体。还有一个可能的地方,就是驾驶的方向盘,如果安置了触觉传感器,在驾驶员很累没有扶住方向盘的时候,方向盘可以自动感知驾驶员的非正常行驶,然后发出提醒,这样也能减少交通事故。”
因在人造皮肤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鲍哲南获得由凤凰卫视联合海内外十余家知名华文媒体和机构共同评选的“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这是当时的颁奖词:这个星球是美丽的,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有数十亿不同肤色的人,更加美丽的是那些为人类保持美丽皮肤的默默奉献的并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鲍哲南女士就是一位杰出的代表,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
“没有把得诺贝尔奖作为做学术的目标”
很小的时候鲍哲南就表现出对自然界的好奇。鲍希茂教授引导她:先自己找问题找答案,然后做实验证实。这其实就是一种探索发现的思路,后来鲍哲南逐渐形成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这对她走向科学研究很有用。
鲍哲南曾就读于南京十中(现金陵中学),中学时代的她就对理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养成了勤于动脑、勤于动手的习惯,这为她在科学道路上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鲍哲南在1987年进入了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凭借着在实验课上的出色表现,鲍哲南在大二暑期时进入薛奇老师的科研实验室,薛教授在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方向是高分子复合材料。她生平第一次接触到正式的科研项目,开展了高分子材料和物理化学课题研究,并在薛老师的指导下发表了第一篇论文。三年的基础课程学习为鲍哲南之后在科研道路上的冲刺,积蓄了充足的力量。
大三时,鲍哲南全家移居美国,进入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学习。当时她不到二十岁,一边学习,一边打两份工维持生计。她用20天的时间复习了GRE考试,并考出了令人惊异的分数。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录取委员会,看了她本科三年在南大的优异成绩后,决定破格录取她为研究生。
“父母工作很忙,但他们一定会抽出时间陪伴我和姐姐。有一次父亲带我去玄武湖玩,我当时在吃冰棍,父亲问我,冰棍落到水里是会浮起来还是沉下去?我想当然回答:肯定会沉下去。父亲就鼓励我自己验证一下。我把冰棍扔到水里,看到冰棍分明是浮在水面!为什么?父亲笑而不答,让我自己去研究,我后来才搞清楚,原来冰的密度比水小。”
“很幸运,父母从小启发我的科学思维:大胆假设、踏实求证。这让我终生受益。现在我也这样教育我的孩子、激发我学生的科研热情。”
鲍哲南明确地表明想要跨学科做研究,她选择了华裔高分子化学家于鲁平为导师。她接触到了学科交叉领域最前沿的研究,鲍哲南遨游于科学的奇妙世界,全身心投入自己的科学研究,于1995年取得了博士学位。同年她申请贝尔实验室的博士后。
答辩的时候,鲍哲南充分表现了自己深厚的科研底子和对学科前沿的不懈探索,她对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聚合物材料化学领域的文章作了精彩的分析。答辩委员会的教授在第二天告诉她“我们接受你了”,并且免掉读博士后的过程,直接聘请她做研究人员,这是贝尔实验室历史上少有的。她省去了做博士后的两年时间,直接进入了这个领域的最高殿堂。在贝尔实验室的八年中,鲍哲南先后成为首席研究员、杰出研究员,在其领域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
2004年,鲍哲南放弃了许多大学给予的优厚待遇和正教授的职称,选择了斯坦福大学。
鲍哲南自认不是一位天才,认为通向成功更多地是需要后天的努力。从事科研,她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不懈,决不放弃,永远乐观。”
在斯坦福,她坚持走路上班。斯坦福大学为了减少校园内的汽车停车位的紧张状况,提倡步行、骑自行车或公共交通上班。由于鲍哲南长期坚持走路上班,她被评为斯坦福大学校园“走路英雄”,为此,还将她的照片和留言制成明信片,并悬挂于斯坦福的校车之中。
作为一个女性,势必要为家庭和孩子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但鲍哲南指出自己也正是因此获得了快乐和激励。她认为:女性科学家较少,会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鼓励和支持。
回首南大求学往事,鲍哲南说,“对高分子化学的兴趣,最初始于南京大学薛奇教授的实验室。”
▲鲍哲南教授办公室一角
在鲍哲南的办公室里,美国工程院院士的证书,被低调的她放在书柜下面最不起眼的角落,而她的学生为她制作的萌萌的手绘却被她“高调”地挂在醒目的墙上。她和家人的合影,则在办公桌上陪伴她度过忙碌时光。她告诉记者:“尽管很忙,但是坚持每天早晨5点起床为家人做早餐。家庭和工作都很重要啊,所以一定要平衡好。”
据媒体报道,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贝尔实验室:现代高科技的摇篮》一书作者阎康年,1998年拜访贝尔实验室总部时,与鲍哲南有过交谈。
阎康年问:“你的目标是什么?”
鲍哲南理所当然的回答令他感到惊讶:“当然是诺贝尔奖。”
不过,鲍哲南教授认为这是个误会。她坦言:“我从来没有把得诺贝尔奖作为做学术的目标,如果说做学术为了一个荣誉,一个奖励,那会很辛苦。我觉得按照自己的兴趣,做一件事情,会做得开心,最后也会觉得很有价值。回看自己的经历,我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然后不知不觉接触一些人,这些人、这些经历使我随着兴趣一步步、自然而然地往前走。”
编辑:沈湫莎
责编:张鹏 姜澎
来源:综合自南京大学校友网,"侯印国老湿"(ID:houyin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