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有他们,这些几百岁的建筑遗产才能“活在当下” | |
2018-12-07 19:07:14 作者:樊丽萍 |
故宫的古建筑是如何“重现新生”的?上海外滩源、徐汇中学崇思楼、赛珍珠故居等著名遗产背后有着怎样的修缮故事?被破坏的巴米扬大佛如何保存其历史内涵?意大利米兰法理宫、威尼斯地标圣马克广场钟楼等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建筑遗产如何保护?
明天是“上海历史文化名城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中意建筑遗产修复联名展将开展。意大利和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数量分别位居全球第一和全球第二,是毫无疑问的遗产大国,可以说,这两个国家的遗产保护水平,直接影响到全世界的遗产保护状况。本次展览,展出了7位中意建筑遗产保护界的领军人物的修复作品,他们的设计理念与使用的新技术,对于中国未来建筑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今天,记者走进该展览所在的上海交大的徐汇校区工程馆,一睹为快。
1、里沃利城堡
▲里沃利城堡修复前后对比
里沃利城堡与意大利萨沃伊皇室有着密切关系,它的修复是一个著名典范,其案例更是载入了意大利修复手册,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要专家、现已87岁高龄的米兰理工大学教授安德烈·布鲁诺(Andrea Bruno)第一个全球闻名的案例。
安德烈·布鲁诺也是全球闻名的比利时鲁汶大学RLICC国际保护中心名誉主任,具有极高的国际声望,蜚声国际的世界文化遗产巴米扬大佛就是其修复实践之一,类似的重要修复作品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
▲巴米扬大佛也是安德烈·布鲁诺的重要修复实践之一
在里沃利城堡这一案例中,安德烈·布鲁诺不再拘泥于原有功能和形式,不是单纯展示萨沃伊王室生活,而是改造为当代艺术博物馆,因此它虽然保留着传统、古典的外表,但内容却是现代、前卫的,形式和内容的对比成为城堡的新颖与精彩之处。这也启示我国的建筑遗产保护工作,要考虑的不仅是如何保存建筑本体的价值与历史信息,也要寻找与建筑空间及形式相匹配的新用途。
2、米兰法理宫
具有700多年历史的米兰法理宫,由米兰理工大学教授马可·戴齐·巴戴斯齐修复(MARCO DEZZI BARDESCHI)。
马可·戴齐·巴戴斯齐是意大利重要的历史建筑修复流派“米兰学派”的创立者,他的出版物超过1000种,始终站在意大利和世界遗产保护的最前沿。在米兰法理宫中,他首次引入了射线照相技术分析历史材料,在保护方案中则开创性地对墙体表面抹灰进行加固,并重新设计了建筑的两翼,将新的现代设计元素引入进新置入的功能空间。其修复手法尊重了原作,并通过再设计提升了过去的建筑遗产,使其能够充分发挥现代用途,对于当下中国建筑遗产如何创新利用具有启迪作用。
此次在上海交大的展览,马可·戴齐·巴戴斯齐作为重量级嘉宾本在受邀之列。但不幸的是,就在筹备展览期间,马可·戴齐·巴戴斯齐于11月不幸离世,这位大师无缘与中国晤面,只有其修复之作能够展示其杰出成就之一斑。明天论坛中教授的演讲,也由其女儿、米兰理工大学教授基娅拉·戴齐·巴戴斯齐(Chiara Dezzi Bardeschi)代为讲授。
3、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钟楼拥有五百年历史,是圣马克广场的纪念碑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纪念性建筑之一。主持这一项目修复工作的,是现年74岁的威尼斯IUAV建筑大学前修复学教授乔治·乔尼庚(Giorgio Gianighian)。
乔治·乔尼庚致力于担当东西方沟通的桥梁,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专员,他在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从事建筑遗产保护工作,尤其注重推动中意两国的保护事业。乔治·乔尼庚的修复理念是:只进行绝对且必要的替换,开展精细的清洗,不破坏时间沉积形成的古锈,保留所有材料,让它们能够面对岁月与气候变迁的考验,再延续五个世纪。他还用钢板重建地板,拆下漂亮的横梁改为一种新的框架,允许链条通过并承载新电机——这样,古老的材料被赋予了新的用途。
乔治·乔尼庚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是此次展览的策划人之一。
4、外滩九号“轮船招商总局大楼”
外滩九号“轮船招商总局大楼”是清末民初上海外滩惟一的中国政府建筑,1901年由英国莫利逊洋行设计。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常青在为其所做的修复设计中,加固基础,增加了100根静力桩,确保大楼下一个百年的结构安全,并完全恢复历史上敞开的新古典外廊及门窗样式等,还在山花和坡顶内置入一层多功能空间,使其与屋顶露台相贯通,成为外滩的最佳观景点之一,实现了历史建筑的当代利用。
5、故宫乾隆花园
建成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的乾隆花园,是紫禁城四园中建造时间最晚、造园手法最高超的园林,其规划设计、营建技艺都代表了乾隆时期宫廷营造的最高水平。
故宫博物院古建部总工程师、研究馆员、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王时伟,代表着中国传统营造的“老把式”。
王时伟在保护和修复中,发掘整理了乾隆花园的传统造园工艺,以便对文物进行样本式的修复。此外还采用了“复活式保存”,利用全站仪、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乾隆花园中的建筑、假山、摆件、植物、铺地等进行数字化处理,最后生成一个可以虚拟漫游的数字化乾隆花园,为大众全方位欣赏古典园林成为可能,也为开展乾隆花园未来更深入的保护和研究奠定了基础。这充分显示了中国的遗产保护对前沿技术的运用。
6、南京赛珍珠故居
南京赛珍珠故居始建于1910年代,是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女士及其丈夫、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卜凯的居所,这里完整见证了她后来不同凡响的文学成就,当时徐志摩、梅兰芳、胡适、林语堂、老舍等人都曾是其居所的座上客。
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赵辰教授通过现状分析与历史研究,排除了与历史现状不符的改动部分,并在室内陈设风格上充分考虑了20世纪初期符合美国人生活习惯及当时南京市场上的家具特点。这显示了在缺乏资料和实物的情况下,建筑遗产修复所采取的历史态度。
7、上海徐汇中学崇思楼
上海徐汇中学崇思楼建成于1918年,原为天主教会学校——徐汇公学的教学大楼,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副系主任曹永康在承接了崇思楼修缮任务后,通过查阅大量历史档案及现场勘察,掌握了崇思楼的历史沿革、价值特征、损毁状况等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了详细的保护修缮方案,既保护了有形的、实体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又使无形的历史文化信息与实物之间能够相互依存。2012年,崇思楼保护修缮工程获得了“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奖。值得一提的是,曹永康是此次参展7位专家中惟一的“70后”,代表着修复专家中“少壮派”的力量。
作者:樊丽萍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