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采访了50个孩子:在哪个瞬间,你开始深深嫌弃父母 | |
2020-06-01 10:47:28 作者:三秋树 |
还记得去年那篇刷屏了朋友圈的小学生作文吗,标题是《我的妈妈是一个没用的中年妇女》。
孩子的实话实说,句句扎心:
我的妈妈不上班,平时就喜欢打牌和看脑残的电视剧,一边看还一边骂,有时候也跟着哭。她什么事也做不好,做的饭超级难吃,家里乱七八糟,到处都不干净。她明明什么都做不好,一天到晚光知道玩儿,还天天叫累,说都是为了我,快把她累死了。
和我一起玩的同学,小青的妈妈会开车,她不会;小林的妈妈会陪着小林一起打乒乓球,她不会;小宇的妈妈会画画;瑶瑶的妈妈做的衣服可好看了……我都羡慕死了,可她什么都不会。
我觉得,我的妈妈就是个没用的中年妇女。
孩子已然受伤,而我却毫不知情
说实话,作为一个小学五年级娃妈,我自信满满地给我娃念了这封信,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意在让他身在福中要惜福。
谁知,扎心了。
娃在听完这篇同龄人的作文后,幽幽地来了一句:
“你每次批评我时,我只要辩解一句,你就能把从前的事都拿出来说一遍,乐此不疲,我也是伤伤的。”
说完,他的表情挺受伤。
可见,这个模式一直是我们良好亲子关系中的一个硬伤。
在他说之前,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他说过之后,我内心有点小委屈。
直到一天晚上,我让他洗脸刷牙上床睡觉,他说“马上” ,结果,五分钟过去了,他依然不忍放下手里的书,丝毫没有要行动的意思。
我火大:“你的马上是多久?”“这不来了嘛。”他的语气明显有了抵触。
我触底反弹:“我理解的马上是right here right now。换位想一想,如果是我答应你的事情,说好的马上兑现,却迟迟不行动,你是什么反应?上次就因为给你买的玩具,晚到了一天,你唠叨成什么样。做人不可以对别人一套标准,对自己一套标准……”
尤其是看到他脸上那不耐烦的表情,我更加火大,一直追到卫生间,依然在声讨,音高渐强。
然后,我想起了那天给他读这篇同龄人作文时,他说过的话,果断住了嘴。
想想自己追撵着数落他的样子,到底是在说教,还是在泄愤呢?显然,后者的成分更多一些。
内疚!
作为补偿,我晚上允许他晚睡十分钟,给他读了两篇文章,并且在说“晚安”时,轻轻跟他说了一句:“为妈妈刚才的行为向你道个歉,下次我再喋喋不休,你可以叫停我,也可以批评我。”
娃眼圈红了,搂着我的脖子:“妈妈,晚安,我爱你。”
多么害怕他会记仇,会将他内心的小世界向我关闭,会惨遭嫌弃。
养育他们一辈子,但失去他们只是一瞬间
这件事之后,我交给了儿子一个任务,让他对全班37名孩子做个采访,主题就是“在哪一个瞬间,你深深地嫌弃了自己的父母?”。
同时,我也在自己身边10到15岁的孩子中做了同样的小提问。
收集上来的答案很缤纷,但句句都扎心。
小怡(11岁):我妈当着我的面,查看爸爸的手机,二话不说地偷看,然后,趾高气昂地跟我爸吵架。
(孩子心里的话:那一刻,我看到了她的不自信、不阳光。但她却整天教育我要阳光自信。)
小晓(11岁):去公园,我妈给已经1米45高的我买了儿童票,并对我说:一会儿检票时,你弯着点腰。
(孩子心里的话:我因为撒谎挨了很多揍,她自己为人处事却如此不诚实。)
小佳:(13岁):爸爸跟客户打电话时,嘴里全是好词好句,可是,他的司机只是来晚了五分钟,他骂了很难听的话。坐在车里的我,不敢看司机叔叔的脸,好想哭!
(孩子心里的话:爸爸经常对我说,做人要礼貌宽容,可是,他自己是怎么做的呢?)
小同(15岁):姥姥每年给我500元压岁钱,但妈妈从我懂事起,就让我跟奶奶说:姥姥给我两千。然后,奶奶每年都给我2000元的压岁钱。
(孩子心里的话:今年,我拒绝了。我跟我妈说:你如果再让我说两千,我就把前几年的事情都跟奶奶交代了。亲妈让我去当骗子,而且是骗自己的亲奶奶,这事我永远都忘不了。)
……
来自生活的细节无敌。
50个孩子,50种扎心瞬间。
在与这些孩子的对话中,真真切切被他们的心里话雷到。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的心是明镜的。当他们360度无死角地被父母探照时,父母也在他们的全景扫描中,更精准、更细致,更敏感。
养育他们可能要一辈子,但失去他们,有时往往就是一件小事。
当父母因为孩子言行的失当而大发其火,甚至拳脚相加时,我们同时忽略了一件事情:当我们言行不一时,他们没有能力对我们施加语言和身体的暴力,但他们默默地实施着另外一种惩罚:无声地鄙视。
真正的失去,不是从他们上大学、组成了自己的小家庭开始,而是从孩子对父母感到失望的那一瞬间,从此离心离德、心门上锁、不告而别。
从什么时候开始起,父母失去了孩子的尊重?
很多父母不明白,自己怎么一夜之间就失去了孩子的尊重?童年的亲密期尚未结束,自己的心尖宝贝就马不停蹄地进入了叛逆的“青春期”。
而在与这50位孩子的交谈中,我才发现,没有什么一夜之间,日久可以生情,可见人心,也可以生嫌弃。
父母一个小小的失德,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场地震般的幻灭。在对待父母这件事情上,他们是毫无道理可言的完美主义者。父母一口随地吐出去的痰,一份对待他人的粗暴,一身杂乱无章的行头,等等,都会令他们轻易给出“无教养”的标签,从此,对于父母给予的高标准、严要求,产生逆反——你自己都没有做到,凭什么要求我!
那些失去的尊重,就像泼出去的水。
一旦父母在孩子眼里失信失德,不仅意味着威信扫地,叛逆的开始,更意味孩子失去榜样后的二次生长。
一种孩子,会在生活了重新取样,比如在书籍、师长、同学、追星中间寻找现实榜样,精神寄托。
还一种孩子则在偶像的坍塌之后,破罐破摔起来,成为父母恶劣言行的模仿者,而且是举一反十地模仿。
有表里不一的家长,就会有言行分裂的孩子。大人怎么生活,孩子就怎么长大。
你看!
失去他们,只是一瞬间——一个言行失当,就是一段亲子关系悄悄终结。
而要赢得他们,好像也并不是那么难——一个显而易见的优点,就可以成功圈粉,让他们做你的终生老铁。
被拉黑,还是被偶像,不过是一念之间。
难在,我们以为身为父母,天生拥有对他们指手划脚的权利。但他们认为,生而为人,只有事情的对错、为人高下的区别,没有大小之分。
难在,我们想做高高在上的爸妈,但他们却拿我们当即时平视的榜样。
拥有他们,是人格魅力的自然挥发;失去他们,不是亲子关系的结束,而是他们内心之门对我们的“闲人免进。”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姜澎
来源:家庭杂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