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始冰,地始冻,冬始至,今日立冬:寒意悄然至,万物始收藏
2021-11-07 09:28:19

昨夜清霜冷絮裯

纷纷红叶满阶头

今天12时59分

我们迎来立冬节气

“立”为始,“冬”为终

这是属于冬季的第一个节气

朔风起,万物藏

大自然将迎来新一轮枯荣

微信图片_20211107091549.jpg

立冬前夜,北京第一场冬雪来临,雪花纷飞,让北京入诗入画。

而此时的南方,虽温度稍有下降,但部分地区仍艳阳高照。

对此,广大网友们纷纷表示你在南方艳阳高照,我在北方初雪纷飞。

微信图片_20211107091657.jpg

立冬,往往是一年之中气温下降速度最快的时节。

此时地表的热量还未散尽,气温下降但不会太冷。桃李等植物误以为春天到来二度开花,加上颜色正浓的枫叶、菊花,正可谓“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立冬之时,万物终成。作物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躲藏起来准备漫长的冬眠。

忙碌了一年的人们终于可以清闲下来,犒劳自己,也因此形成了“立冬补冬”的习俗。

酿黄酒,去冬泳

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河南、江苏、浙江一带民间还有用各种香草、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的活动,称为“扫疥”,以求治愈疾病,保证身体健康过冬。后来,庆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创新。立冬之日,多地举行冬泳活动,以此迎接冬天的到来。

倭瓜饺子涮羊肉

冬季草木凋零,万物闭藏,人的饮食养生也进入“藏”的阶段,即进补。俗话说:“冬天进补,春天打虎。”“补”是冬季食俗一大特点。

在北方,尤其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立冬讲究吃饺子。饺子来源于“交子之时”,立冬是秋冬之交,所以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有的地方立冬有吃南瓜或软枣的风俗,在天津河东“老天津卫”聚居地,人们吃倭瓜馅的饺子。

至于清代宫廷,立冬的规矩是吃涮羊肉。因羊肉属温补,有利五脏,五脏热了,自然就可以抵御冬季的寒冷。后来民间也热衷此道,如老北京的涮锅。

熬草根汤,舂交冬糍

立冬,闽中俗称“交冬”,意为秋冬之交。立冬“补冬”,家家户户要熬制草根汤,将山白芷根、盐肤木根、山苍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锅熬煮出浓浓的草根汤后,捞去根块,再加入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熬制。草根品种众多,配方也多种多样,但都躲不开补肾、健胃、强腰膝的功能。

这一天,漳州的乡村人家要舂“交冬糍”庆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舂得韧韧的,黏黏的,揪成乒乓球大小,细细地揉成团;花生米炒得香香的,磨得细细的,与白糖拌在一起。

做好的小糍粑滚以白糖花生粉,摆放在大海碗里。食用时用筷子一口气串上几粒,就像拨浪鼓,所以也叫“拨浪糍”。做好“交冬糍”,得敬一敬土地神,感谢他慷慨的给予。

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南京人还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盘,大葱再辣嘴中盘”这句老话挂在嘴边,为了入冬后的健康,南京人此时也学着北方人吃起了生葱。

立冬食蔗齿不痛

立冬意味着进入寒冷的季节,人们倾向进食可以驱寒的食物。上述不论南瓜糯米,还是羊肉大葱,在传统养生学中都属于温热的食物。在汕头,人们立冬吃用莲子、香菇、板栗、虾仁、红萝卜等做成的香饭。这些也都是温热的食物。

在台湾,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羊肉性温热,常吃容易上火,中医讲究“热则寒之”的食疗方法。因此,吃羊肉时要搭配凉性和甘平性的蔬菜,能起到清凉、解毒、去火的作用。

在广东的潮汕地区,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饭。甘蔗能成为“补冬”的食物之一,是因为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这个时候“食蔗”既可以保护牙齿,还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

长辈们多延续着“北吃饺子南吃葱”的习惯,年轻人们则不断翻新美食的花样,不论中式西式、荤素几何,都是给自己一个机会。

778354_w750.jpg

充盈精神,充足热量

以积极的状态迎接冬日的严寒

秋尽冬来,又走过了一季

有人畏惧北风的凌冽

觉得那是希望的终结

有人偏爱冬日的光亮

直说那是新生的希望

冬天来了

愿你生活温暖,内心丰盈

共同邂逅下一场浪漫的雪

共同期待下一个蓬勃的春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姜澎


综合:人民日报、灼见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