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级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年均增长超10%,高校积极融入医工交叉产业创新生态链
2022-09-28 14:59:19 作者:储舒婷

微信图片_20220928154447.jpg

“5年内,实现高端医疗设备器械发展与当前国际先进水平持平,支撑高值医疗设备自主化率达到70%,国产高值医疗器械成元器件、零部件自主化率超过90%。”9月28日,在上海理工大学举办的高端医疗装备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指出,目前,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仍以进口产品为主,要全面提高我国高端医疗设备的国产化水平。

记者从会上获悉,2020年,中国医疗器械产业营收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大关。预计未来5年,仍将实现年均超过10%的快速增长。

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端医疗装备的背景下,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表示,大学将继续从医疗需求出发,关注医工交叉,瞄准高端医疗装备技术前沿,攻克行业共性难题,积极打造医疗装备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融合的产业生态,积极引领医疗器械的跨越式发展。

构建医产学研融合的创新体系刻不容缓

仅用21天,通过医工交叉融合,一种带有疏水排水结构的防雾护目镜生产上市,运作高效的产学研用转化系统有力地支持了一线医生的工作。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分享了多个医工交叉融合案例,如原创心血管器械等。他呼吁,要构建以临床为导向的医学创新体系。

“如今,从医生为主逐步到以医生、工程师、企业共同参与,创新要素融合不断加强。”他表示,从临床科研、医学+工程、临床+产业等角度分析,“以临床为导向,构建医产学研融合的创新体系刻不容缓。”

他介绍,全国大批医学专家共同发起建立CCI创新学院,鼓励临床医生开展科研创新转化。如今,已构建创新培训、孵化、投资的心血管产业生态系统,积累了100多项创新项目,相继成立30余家初创公司,涌现一批造福临床的创新成果。“我们通过创新培训和早期项目孵化完成‘0-1’,然后在创新工程中心以动物实验、工程实验进行‘1-10’的验证,最终通过园区落地、产业整合实现‘10-100’的转化,真正到达用户。”

大学积极推进医工交叉,共同解决临床问题

医工交叉对于医疗器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作为科研创新策源地,正积极通过医学与工学、理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共同解决医生们在临床实践中提出的真实问题。

丁晓东介绍,2020年11月,上理工整合现有科研、产业平台基础及优势,组建成立上海市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联合行业顶尖科研院所、知名龙头企业成立了长三角高端医疗装备创新联盟;作为发起单位,联合国内外行业机构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医学器械创新与应用联盟。

截至2022年9月,“一带一路”医学器械创新与应用联盟已有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家行业机构作为联盟成员,建立了医疗器械国际交流合作机制与平台。此外,学校还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建了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未来,这些机构将互为一体,互相促进,加强与各创新主体的交流对接与协同融合,共同探索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行业跨越式发展。

本次活动由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办,由跨学科创新研究院、一带一路医疗器械监管科学上海理工大学研究院承办。为推动市级医院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高医院国资管理水平及运营效率,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以医院韧性管理与模式创新为主题,开展2022年度上海市级医院医学装备与国资管理培训。同日,2022年市级医院医学装备管理培训开班。




作者:储舒婷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唐闻佳

图片来源:受访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