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公里为爱奔赴,上海交大“小老师”上岗云南洱源一中,首届暑期学校探索创新乡村课堂
2023-07-25 14:22:14 作者:储舒婷

图片3.jpg

用鸡蛋探索力学问题、用微生物画画、用金属盐制作“水中花园”……7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学首届“子午连心”暑期学校在云南省洱源一中正式开班。为大山里的孩子推开认识世界的门、铺就梦想的路。

学校教育学院的13名青年学者和11名的教育硕士组成了暑期学校师资队伍,面向洱源一中的100余名高一学生开展学科课程和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教学,同时为洱源一中全体教师带来有理论、有视野、有深度的教师培训讲座。

从浦江之滨到洱海之源,上海交通大学“子午连心”暑期学校实践团赴云南洱源一中开展教育结对帮扶项目,广泛组织学生授课、教师培训、素质拓展等活动,点燃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薪火。

“小老师”千里外上岗,探索创新乡村课堂

“子午连心”暑期学校学科课程由11名各学科方向教育硕士研究生设计并实施。支教学生以学科教学为基础,将技能培育、兴趣激发和价值引领有机融入课程之中,形成了以案例探究、游戏互动为主要教学方式的趣味性、拓展性、挑战性课程体系。

暑期学校的一堂物理课上,40名学生试着用120颗鸡蛋探索1个力学问题。担任授课教师的是学科物理方向的教育硕士彭宏宇。“我的教学设计核心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面对一个问题,到底该如何去思考、如何做出猜想,然后如何验证,我希望我的课能带领同学们经历这个完整的过程。”

“我们组研究了很久,但一旦搞明白就觉得原来这么有意思!”暑期学校理科班学员李碧钧表示,实验探究帮助同学们直观地感受规律、掌握方法,得到了广泛好评。

图片4.jpg

最后一堂英语课上,桌椅靠墙,教室成了情景剧演出的舞台。“各位‘情绪特工’请就位,我们的表演马上开始啦!”英语教师、教育硕士毕宇珂和王影用表演式教学的方法让英语跃出教科书,成为了展示交流的工具,新颖的教学活动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从来没有上过这样的课!”

学员杨子怡说,“我英语成绩很差,但王老师可以带动我,让我觉得上课很有意思。” 除此之外,在生物课中用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画画、在历史课中穿越进清明上河图一览北宋风光、在语文课中徜徉于诗经的海洋,别出心裁的课程设计充分调动学习兴趣,教室里充盈着洱源学子们活跃的思维。

图片5.jpg

同时,暑期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掌握了小小金属盐的性质,我们能看到无比壮阔的化学之美”,用金属盐制作“水中花园”是这节课的主题,化学教师、教育硕士杨景淇拿起身边学生刚刚完成的的作品,“大家想过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吗?其实读书也是如此,读书的意义是让自己能触碰到广袤无垠的世界,让自己的人生充满可能”。

看着台下青春的面庞,杨景淇不禁眼眶湿润。作为同样从云南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此番重回大山的选择对杨景淇而言有着别样的意义,她期望自己能成为学生的引路人,“老师希望大家都能坚定自己的梦想,无论鲜花荆棘,都相信未来可期!”

此外,实践团的支教学生将继续精心打磨课程,根据学生反馈不断修订教案,打造“子午连心”暑期学校《教学设计案例集》,力争形成可迁移的经验和品牌性成果。

磨练过硬教学技能,未来教师深耕教育情怀

在暑期学校的行前,每一位支教学生的每一个45分钟都积累了百余小时的耕耘;人均2万字的备课笔记本和听课记录册;每日持续至深夜的听课评课研讨会、录制授课实况并一遍遍回放反思……暑期学校的授课,让支教学生在互评互鉴中收获教学技能的提升。担任理科班值日班主任、数学教师的教育硕士倪立坦言:“说不累是假的,但站在讲台上,当他们顺着我的引导,自己想到了我未曾设想的解法,他们的眼睛是在闪闪发光的,我觉得所有的前期准备在这一刻都值了。”

从彩云之南的课堂出发,未来教师们信心满怀、立志为强国建设担当教育人应有的使命。“这群孩子是发自内心的信任你、包容你、尊敬你。从洱源一中的讲台上,我真正感受到了成为一名教师是快乐的,这种灵魂共鸣的感觉让我更坚定地热爱这份事业”,文科班数学教师、教育硕士董雨欣说。

图片1.jpg

在大山深处开展教育帮扶亦成为实践团学生们叩问教育初心、坚定青春信念的一堂大思政课。7月17日下午,中共二十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洱源一中校友李桂科同志走进“子午连心”暑期学校开展主题报告。他与暑期学校师生分享了自己无悔扎根大山的人生选择,同时启发实践团的支教师生们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从中寻找自己的工作重点。把乡村教育一线作为增见识、长本领的沃土,在行动中时刻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立德、学智、练体、向美、崇劳。

期间,“上海交通大学乡村振兴洱源基地”揭牌。在基地内,一棵桃树挂牌“青春有为,强师有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寓意教育学院与洱源县携手教育振兴,共结育人硕果。洱源一中副校长杨钻石动情地表示:“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的大爱跨越千山万水,一次次来到洱源一中,带给我们丰富的资源,滋润着洱源一中的师生。我们将珍惜机遇,用心呵护这份大爱。”



  作者:储舒婷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姜澎

图片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