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国电影史中的卓别林 | |
2018-09-21 14:33:04 作者:汤惟杰 |
1922年10月初,上海滩的中英文报纸均刊出消息,成立不过半年左右的“明星”影片公司将推出两部新摄滑稽影戏。《申报》的报道说:
游沪记及劳工之爱情二剧,自明日起在静安寺路夏令配克影戏院开映两天,每日自下午二点半起至十一点止,共分三次,前昨两日该公司已派员四处张贴广告,装置木牌,并雇用大汽车一辆分发传单。
该报道还说:
闻每次二剧均同时映演,剧内最有趣之情节,则却泼林之两脚轿,祝医生之失意及滑稽医病等节云。(“明星影片明日开映”,《申报》1922年10月4日)
5日是影片公映首日,明星公司更是在《申报》头版和娱乐版大做广告,我们就此得知这两部“中国滑稽影戏”的正式片名是《滑稽大王游沪记》和《劳工之爱情》。
《劳工之爱情》已经成为中国电影资料馆收藏的年份最早的国产影作,在影史上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而《滑稽大王游沪记》就没有那么幸运,至今已不见踪影。
1920年代初期,作为沪上首轮豪华影院的夏令配克影戏院(Olympic Theatre)主要面向上海的西人观众,很少在中文报纸做广告(不多的几次主要是中国影片公司租场为自己的影片作首映),而此次它在当时最知名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娱乐版上的放映信息,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通过它,我们得知《滑稽大王游沪记》(A Visit to China)片长三本,片中主人公是世界知名的滑稽明星Chaplin(卓别林)。此片在上海拍摄,选角同样在上海,卓别林是由一位名叫Ritche Bell的西方人扮演的。该片胶片已失,如今我们只能通过报刊上有限的文字和剧照大致来推测这部作品的样貌。然而,这部早期中国电影当中的“卓别林”(明星公司广告当中写作“却泼林”),却引出了一个有趣的话题,即由电影这一新生事物推动的影像(image)的世界性流动现象。卓别林本人到过中国,但那已经是1936年,而他的影响,在20多年以前就伴随他的影像来到中国,并催生了《滑稽大王游沪记》当中的上海本土的“卓别林”形象。
卓别林的电影作品最早何时在中国放映?这至今是个有待考证的题目。据目前已经掌握的资料,卓别林的名字在中文媒体上首次出现,是1915年9月14日,上海华界南市“共和活动影戏园”(具体地址在老城厢西门外的方板桥)影院放映广告上,第一则就是“哑波林射猎”,“哑波林”即Chaplin最早的中文译名,而“射猎”究竟是这位一年前刚刚崭露头角的喜剧片演员众多短片中的哪一部,尚待考证(见《申报》《新闻报》影院广告)。
1916年1月3日,《字林西报》报道了上海爱普庐影戏院(Apollo Theatre)即将放映卓别林的作品。这篇报道里特别强调,卓别林是当前世界上酬劳最高的喜剧电影明星,体现了上海媒体至此已然关注起这位国际影坛上冉冉升起的喜剧片明星。次日,爱普庐影戏院正式开映卓别林的The Champion(《冠军》),两周后,爱普庐又有卓别林新片His New Job(《他的新工作》)放映。
1910年代中期开始,卓别林已经成为极具世界影响力的电影人,《申报》作为当时上海最大的报纸,从1919年开始就有了不少文章讨论他的电影作品。举个例子,这一年《申报》记者王一之从2月4日到7月19日一共在《申报》上连载了142节《旅美观察谈》,用游记的方式记叙他此前在美国旅行的所见所闻,其中有3节谈到了卓别林和他的电影。比较重要的内容有:卓别灵(王一之的写法)高明的演艺技术与他早年在伦敦公园观察、揣摩生活中的各种人的神态动作,磨炼自身的表演技巧有关;卓别灵和一家影片公司的签约故事;以及欧洲学者对卓别灵喜剧电影的评价。
周瘦鹃,《申报》副刊主编,现代文化史上重要的媒体人、作家,1920年代还参与了早期中国电影的创作。1919年,他在《申报》“自由谈”副刊发表了14篇“影戏话”,其中第四篇整篇讨论卓别麟(周瘦鹃的写法)。他梳理了当时在上海放映的欧美喜剧电影,并评论说:
以滑稽名者,首推卓别麟Chaplin,次则罗克Luke(按:即 Harold Lloyd),他如麦克司林达Max Linder、泊林司 Prince、挨勃格尔(Roscoe)Arbuckle诸氏,亦并为世称。以动作之滑稽见长,为他人所弗及,而其短臂小须,及长阔之履、小圆之冠,均足助其作态。
当时的上海观众可以看到卓别林、罗克(美国喜剧电影演员,当时中文媒体习惯用角色名字Luke指代本人名字Harold Lloyd),还有早期法国喜剧电影演员麦克斯·林戴。周先生认为这些演员中价值最高的,首推卓别林。这则卓别林专论,距今快100年了。1921年,中国第一本现代电影杂志《影戏杂志》创刊,这本杂志总共只出版了3期,前2期都有关于卓别林的内容。第一期刊载了却泼林(卓别林)的整版照片和介绍,第二期刊登了“却利·却泼林的四大杰作”的长篇文章,差不多用了10页介绍卓别林《从军梦》(Shoulder Arms)、《犬吠声》(A Dog's Life)、《百万金》(Sunnyside)和《一日之游》(A Day's Pleasure)。
卓别林的首部长片电影是《寻子遇仙记》(The Kid)。1921年6月11日,《字林西报》首先刊登上海即将放映《寻子遇仙记》的消息。15日,上海维多利亚影戏院放映了这部电影。《影戏杂志》第二期用整版刊发了童星杰基·库根(当时译名作吉开·科根)。《寻子遇仙记》在上海的首次放映没有在中文报纸上报道,我们大致可以判断这次放映的观众主要是在上海的外国人。4个月后,《字林西报》上发表了一篇《寻子遇仙记》的评论文章,把卓别林和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相提并论。此时,距明星公司的《滑稽大王游沪记》仅一年之隔。
和其他早期喜剧明星一起,卓别林向中国电影人和电影观众展现了喜剧电影的魅力;他塑造的悲喜剧性质的流浪汉形象(tragi-comic tram character),给中国电影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我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他由1910年代的滑稽喜剧(杂耍、闹剧)向1920年代的悲喜剧情节电影的转变,以及1930年代以后向政治讽刺喜剧片的拓展,都不断给予中国电影和电影人以新的启示。
而1915年到1922年的这一段早期影缘,也为我们理解电影和中国现代性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有趣而并非无足轻重的例证。
作者:汤惟杰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编辑:周俊超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