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糖”饮料卖疯了?研究表明:每天喝含人工代糖饮料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19%
2021-08-14 09:30:19 作者:汪正园

640.jpg

无论在国内,还是欧美国家,限糖、控糖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摄入过多糖分会导致肥胖、糖尿病等多种代谢疾病,过高的血糖会对血管、神经造成直接损害,高糖饮食更是多种癌症的高危因素。于是,与天然糖有着相似口感,却不被人体吸收,不进入血液循环,标注着“零糖”“零卡”的含代糖食品倍受追捧。

但是,既能享受自舌尖传递到大脑的甜美刺激,又不用为身体增加额外负担,这样的好事是真实存在的吗?别急剁手,先让我们看清楚“无糖”的真相。

“无糖”还是“无蔗糖”?

细心的小伙伴会发现,某些“无糖”饮料/食品的配料表中会有果糖或果葡糖浆(Fructose),要知道果糖是游离单糖,与蔗糖比谁也没有比谁更高贵!然而,为了迎合新的消费观念,许多商家会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添加果糖的方式替代添加蔗糖,并将“无蔗糖”的含糖产品直接标注为“无糖”!

代糖到底是什么?

代糖不是糖,而是甜味添加剂,包括以下三类:

人工代糖:

来源于实验室的甜味添加剂,通常含较低热量或不含热量。包括糖精、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安赛蜜、纽甜等。

糖醇类:

来源于水果和蔬菜中的天然膳食纤维,甜度是蔗糖的一倍而热量仅为一般糖类的一半,且吸收慢。包括木糖醇、山梨糖醇、赤藓糖醇、甘露醇和异麦芽酮糖醇等,其中赤藓糖醇每克只含有不到1大卡的热量。

天然代糖:

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出来的甜味添加剂。包括:甜叶菊、罗汉果甜苷、甘草甜素、菊粉、糖浆、海藻糖、枣糖等。

目前,我国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了糖精、甜味素、木糖醇、山梨糖醇、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纽甜等20 多种人工代糖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

要慎用代糖食品

注意!代糖食品不等于健康食品,食用含代糖食品可能会扰乱体内代谢系统。

甜味剂热量低,无法完全抵消大脑的饥饿感,因而会引起能量代偿行为,刺激人们过量进食,从而血糖升高。食用含代糖食品需要格外慎重,掌握好度,避免经常性、长期性食用,尤其是以人工代糖为主要甜味添加剂的食品。

经常食用代糖食品的危害

1、扰乱肠道菌群平衡

代糖能抑制肠道菌群中的有益种群的生长,导致致病菌数量上升。澳洲一项研究证明,人体连续两周、每天摄入相当于1.2升代糖饮料的甜味剂后,肠道菌群中对人体有益的双岐杆菌、乳酸菌和拟杆菌种群的水平明显下降,多达11种致病菌的数量发生了上升,甚至出现了新的致病菌。

2、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高

研究发现,体重正常、代谢系统正常的健康人服用了无热量的人工代糖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升高。哈佛大学一项近20 万人的大样本队列研究结果表明,每天喝含人工代糖饮料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19%,高于喝含糖饮料患糖尿病的风险。另一项针对新加坡青少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喝带有“无糖”标签(无添加蔗糖)但含人工代糖苏打饮料的青少年,其2 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增加了58%,高于选择含糖饮料的青少年。

3、肥胖风险增高

当人体摄入大量代糖物质,机体感知到甜味信号后过量分泌胰岛素,长期刺激导致胰岛素受体敏感度下降,脂肪分解减少、合成增加,导致肥胖或代谢综合征等。

健康生活,适度才是最好的。除了甜味,还有很多能刺激多巴胺分泌的食物,不失为更好的快乐源泉。



  作者:汪正园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樊丽萍

  来源:上海疾控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