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65岁患者直呼自己是国内“第一人”?看看上海长海医院这一全国首例
2022-03-16 07:41:37 作者:李晨琰 白进

微信图片_20220315233121.jpg

日前,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心内科病房,65岁的陈先生感慨不已,“我的这台‘发动机’啊,总算又供上 ‘油’了,我也算国内‘第一人’了”。

为什么这么说?记者从上海长海医院了解到,陈先生是国内首例运用国产机器人,成功完成远程冠脉介入手术的患者。而研发这台国产机器人的首席科学家同样来自上海长海医院。

一箭双星:两处病变同时释放支架

不久前,陈先生因反复胸痛3个月,并在1周内不断加重而住院,诊断为冠心病,两支为心脏供血的血管堵塞80%,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行心脏支架手术迫在眉睫。

结合陈先生的病情,上海长海医院心内科教授张必利综合研判后,决定在国产机器人的辅助下为其实施手术。

3月5日10时,在上海长海医院5G·VR智慧导管室内,国内首台国产机器人辅助远程全流程冠脉介入手术开始了。

张必利借助机器人双导丝保护技术,通过手柄、触控屏等操作设备,远程精准操控机械手夹持导引导丝、导管、球囊及支架输送等系统,依据机器人3D导航系统,结合DSA相关信息,在人工智能引导下由机器人自动、精准释放支架,完成了对两处病变的治疗。

在一根指引导管内同时放置两根导丝,直接将支架递送放置在血管堵塞处,并实现在两处病变释放支架。上海长海医院心内科主任郭志福直言,“一箭双星!”

长海“智造”:探索不同学科的更多可能

当前,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是全球医疗领域共同关注的创新点。

作为国产通用型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研发首席科学家,上海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陆清声团队先后成功完成世界首例主动脉瘤机器人腔内修复术、世界首例下肢动脉机器人支架成形术,为该项技术的下一步扩展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上海长海医院政委徐财明看来,长海“智造”应使不同学科受益,惠及更多患者。陆清声教授团队与张必利教授团队迅速对接,共同研究该项技术在心内科领域的实际应用。 2021年8月底,相关动物实验正式开启。

张必利介绍,猪的冠状动脉血管解剖位置与人的血管有一定区别,使用机器人进行猪冠状动脉造影和植入支架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为保证动物实验的顺利实施,他带领团队利用节假日时间,多次进行训练,摸索猪介入手术每一步的X线投照体位和机器人操作参数。

团队凭借丰富的手术经验和默契的配合,通过远程控制机器人2组机械臂,顺利完成6头猪的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支架释放,平均耗时约25分钟,出血约5毫升,操作人员在DSA机下的平均暴露时间为5分钟。动物实验结果初步验证了国产机器人冠脉手术技术可行。

目前,血管介入手术正在向数字化、精准化、5G远程手术等方向发展。长海医院院长钟海忠介绍,远程手术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我们还会在外周血管、心血管、脑血管、肿瘤介入等学科领域拓宽适应症。



  作者:李晨琰 白进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顾军

图片来源:院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