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面清零之际的华山医院:就诊者增多,开足马力给患者“最好的治疗”
2022-05-19 15:40:37 作者:唐闻佳

屏幕快照 2022-05-19 下午3.50.57.png

上海疫情形势向好,全市16区均已实现社会面清零,大型三甲医院里,就诊人次不断攀升。

今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周良辅教授在华山医院虹桥院区ICU查房。疫情期间,虹桥院区ICU正常运转,全力保障重症和急诊患者的救治。ICU的40多位患者中,不少是重症,周良辅院士逐一询问病史资料,指导治疗方向。“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作为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要充分体现我们的责任和担当。上海社会面清零后,公共交通逐步恢复,就诊患者还会逐步增多,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给予患者最及时和最好的治疗。”81岁的周良辅院士对医生护士说。

华山医院恢复.jpeg

本周,华山医院就诊、住院的患者明显增多,单日最高门诊量约4600人次,单日最高手术量80多台,互联网医院日均门诊量都在1000人次以上。医院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举措,充分利用“场所码”“数字哨兵”等信息化手段,拉紧防疫网。

随着各专科门诊、检查检验项目全面开放,以及高难度四级手术逐步开展,华山医院为疫情防控形势下全力保障百姓就医需求开足马力。

“我们血液科总院和东院的病房都已经满员,疫情期间救治从未停歇。”今天一早,血液科主任陈彤教授就带着医护开展每日例行查房。38岁的李先生今天心情不错,“本以为脸肿没什么大事,居然发现了这个毛病,当时非常担心,好在医生护士迅速为我安排了检查和治疗,也算‘因祸得福’!”

4月下旬,李先生因为脸颊肿痛、牙龈出血、乏力、无法进食到外院就诊,结果核酸报告阳性,于23日转入华山医院宝山院区定点医院。经检查发现,他的白细胞增高、贫血、血小板严重减少伴凝血功能异常,外周血涂片检查高度怀疑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如不及早治疗危在旦夕。

作为新冠急症重症救治的“国家队”,华山医院多学科无缝衔接,宝山院区血液科执行主任陈波斌教授带领团队细化诊疗方案,输血科、药剂科、检验医学科、护理部密切配合,在李先生入院48小时内实现了紧急救治、明确诊断和开展诱导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不过,考验还没有结束。在密切观察是否出现维甲酸综合征的同时,李先生符合新冠康复出院标准,一场跨院区的接力开始了。在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协调下,李先生从宝山院区转入华山医院总院感染科过渡病房,接受抗感染治疗。与此同时,血液科陈彤主任继续精心救治,在原有维A酸治疗基础上加用三氧化二砷静滴治疗。

5月初,李先生发热症状缓解、面部肿块缩小,腹泻、乏力也大大缓解,各项指标明显好转。

陈彤介绍,除了李先生这样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还有很多血液科的老病人需要长期用药治疗,2020年起就建立的血液医患沟通群在疫情之下成了医患沟通的纽带,在这个阵地,医务人员24小时应答,想方设法解决患者的困难。

这个微信群里,近70%为外地患者,疫情阻断了来沪的脚步,但救治等不起,华山医院血液科医生与当地主诊医生强化线上沟通,维持患者的持续精准治疗方案。足不出户的在沪患者用药需求同样需要保障,医生们点对点发送处方,介绍华山医院互联网复诊配药途径,解释大病医保报销政策,解答提问、安抚焦虑情绪。

在此期间,血液科全病房开足马力、调配人手,提前电话随访患者们的近况,再按病情紧急程度,依次安排好病人的入院治疗进程。

“我没想到华山医院这么大牌的医生,在微信群里这么细致地回答我们的每一个问题。”张伯伯感叹:“医生比我们着急!提前就跟我讲好了化疗节奏。”

今天,张伯伯第四次化疗顺利完成,下午就要出院了。

华山医院恢复门急诊.jpeg

“华山医院依托国家医学中心的建设,以及强大的学科实力和多院区布局,使我们在新冠疫情防控的当下,能给予患者更快速、更优质、更高效的救治。”今天是华山医院院长、神经外科常务副主任毛颖教授的门诊时间,结束上午的门诊,他说,“在目前疫情防控、交通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患者还选择来到华山医院,是对我们的莫大信任,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病看好。”



  作者:唐闻佳

  编辑:姜澎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