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文科幻带入西方视野,刘慈欣“背后的男人”连日本作家都眼红 | |
2021-06-26 15:46:17 |
很多人都熟悉刘慈欣的《三体》,却并不一定知道《三体》的英文译者,拿世界科幻顶尖雨果奖的时间比刘慈欣还要早。他用纯正的英文写科幻小说,曾在技术宅、律师、翻译家、作家、两个女儿的爸爸等多个身份中自如转换。日本科幻作家立原透耶甚至“眼红”地说:“在世界范围,我们不如中国科幻有影响力,是因为日本没有刘宇昆。”
华裔作家刘宇昆,被网友戏称为“刘慈欣背后的男人”,如今他的作品也广泛进入大众视野。更多人意识到,随着本土科幻创作的蓬勃,科幻翻译的重要性愈发明显。当刘宇昆“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推进传播到世界水平”,更多中青年翻译队伍能否跟上?科幻翻译是否迎来新的黄金时代?前不久“再造科幻巴别塔”——首届钓鱼城科幻大会上,知名译者、学者、出版人围谈。
钓鱼城科幻学院院长张凡有个观点——“科幻翻译开启中国科幻最伟大的革命和更新,中国科幻已经是世界科幻蓝海,如何打造这片应许之地,是中国科幻对世界科幻的责任。翻译对科幻不是中介,而是传播未来和创造未来。”为了助推本土科幻作品走向国际,科幻译者协会同期成立。
“日本科幻圈自己也意识到,日本的科幻作品之所以在美国打不开市场,就是因为日本没有刘宇昆。刘宇昆主编的中文科幻短篇集被日本引进之后,慢慢培养出了读者对中国科幻的认可,后来才会有《三体》引进。”科幻翻译、作家丁丁虫关注到,刚开始科幻世界和早川书房谈《三体》版权时,大家私下也吐槽,《三体》在国内问世已十多年了,英译本在美国也上市好几年,为什么迟迟没有日文版出版?“这也是因为刘宇昆几部短篇小说集培养了读者,给了出版社信心后,《三体》才完成了向日本的输出。”
他认为,这其中也存在翻译的原因——日本有很多英文厉害的译者,但几乎没有中文好的译者,也没有非常专业的懂中文的编辑。随着《三体》《三体2》出版,势头一直没有消退,《三体3》真正问世的时候,日本书店推广不遗余力,看上去具有非常强的视觉冲击。“有了这样的铺垫之后,日本对中国科幻的接受度已经非常高了。立原透耶老师也主编了中国科幻短篇集,挑选中国短篇科幻小说,直接从中文翻译到日文,这是在日本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重庆大学副教授余泽梅指出:科幻翻译甚至翻译本身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关于译者的“隐身”。相对于传统文学或主流经典文学来讲,科幻研究比较边缘化,科幻翻译就更边缘更冷门。近几年,科幻翻译逐渐升温,但需要注意的是,科幻翻译本身独特性体现不出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目前做科幻翻译的多是外国文学方向学者,他们学科背景是文科,但科幻也需要理科知识储备,还需要有热情才行。”学者谈到,处于网络时代,涌现的新生译者具有不同以往的优异条件,专业和背景、职业愈发多元,有自己的翻译主张,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不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做翻译,而是愿意跟读者分享,这就形成良好的翻译生态,以往绝对没有的。
四川大学副教授汤黎在梳理国内科幻创作时发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审美与道德合一的和谐,大量反映生态问题的科幻小说,如陈楸帆《荒潮》、王晋康《转生的巨人》《蚁生》、刘维佳 《高塔下的小镇》等,都探讨了在现代工业社会环境下如何解决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危机。当代中国科幻小说广泛取材于中国史料、神话、民间传说、古典文学等,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又重述重构了家喻户晓的“中国故事”。
其实,刘宇昆对于《三体》的推动,远不止当译者这么简单。凭在业界的人脉,刘宇昆邀请了欧美科幻界众大咖为《三体》“站台”撰写书评,利用每个可能的场合向英语世界推荐《三体》,大大提高了中国科幻小说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由于刘宇昆对中英文的纯熟掌握,成了为数不多能够将中文科幻作品带入西方视野的使者。
如何挖掘更多的文化使者?此次重庆移通学院钓鱼城科幻翻译大会面向出版行业设置了专业奖项,包括“最佳国际传播”“最佳英语科幻译者”“最佳非英语科幻译者”“最新锐引进图书”“最佳引进图像小说”“最佳外文编辑”“最佳出海译者”“最佳出海图书”等。大赛还面向以汉语、英语为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全国在校大学生,旨在发掘培养科幻翻译、口译的新生力量。大赛分别设立汉语与英语、德语、意大利语3个语种的双向互译,7月1日开始,年底揭晓。
“我们前所未有地生活在一个科幻的世界里,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工程以及社会工程新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之为人和道德标准的传统定义受到挑战并遭到抛弃。”在刘宇昆看来,虽然科幻文学不是预测未来的尚佳方法,但是通过巨大变革的隐喻,它很好探讨了我们应该如何自省。而从他身上,我们也发现,好的科幻翻译者,自己往往就是资深科幻爱好者乃至科幻作家,才能精准生动“转码”,传递出瑰丽想象和宏大意境。
作者:许旸
责任编辑:李婷
来源:出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