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敦煌》央视收官,三重视角聚焦“一带一路”上的耀眼明珠
2023-10-24 10:22:37 作者:王彦 李晓琪

莫高窟神秘的三兔共耳图案_副本.png

三兔共耳,世界未解之谜之一。三只兔子共有三只耳朵,相互追逐循环往复,相似甚至相同的图案被广泛运用在全球各类建筑和器物装饰中。是什么促成了人类共同的想法?

随着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大敦煌》在央视首轮收官,个中奥义在敦煌故事、中国故事的讲述中再度被彰显:敦煌,“一带一路”上的耀眼明珠,四大文明在此交流,东西方文化在这里对话。正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敦煌汇流东西方文化的前世今生或许恰是全球视野下文明交流互鉴、赓续中华文脉的生动注脚。

微信图片_20231023181557(6536554)-20231023222100_毒霸看图_副本.jpg

纪录片分《何以敦煌》《敦煌密码》《文明舞台》《再造敦煌》四集,分别阐述敦煌的历史地位、敦煌对解读人类文明的密钥性意义、敦煌承载的多元文明交融内涵、敦煌文物的技术性创新修护体制建设。不同于过往相近题材纪录片,《大敦煌》提供了三重视角:由世界的目光重读敦煌,用具象的人的情感经历体悟敦煌,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姿态对话未来。

国际视野:中国的敦煌,也是世界的敦煌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最西边的一块绿洲,世界曾抵达这里,这里是尽头、也是起点。2000多年前,张骞对河西走廊的“凿空”之举,将古代中原王朝面向西域的瑰丽想象变为现实,也正是由于这种历史的机缘,敦煌开始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节点城市。外国使者、商队、僧侣等从这里进入中原,葡萄、汗血马、石榴、黄金来到繁华的长安,东方的丝绸、瓷器、茶叶远走罗马。

敦煌独特的地理位置_副本.jpg

如同这条丝路在历史文化时空上的位置,纪录片《大敦煌》从创作之初就引入国际视野。制作团队在三年间深入到多个国家的历史遗迹和文物中去,前往英国、德国、印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日本等六个国家,并邀请了相应国家的纪录片团队参与拍摄,借助国际合作获得了更为丰富多元的文化视角。摄制组总行程近7万公里,深入印度阿旃陀石窟了解敦煌文化的异域源起,到达中亚追寻古代粟特商队的凄美故事,探访大英博物馆敦煌文物的研究现状……还包容、兼听了来自中国、英国、德国、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印度、日本等多个国家学者、艺术家的观点。

(6536561)-20231023222424_毒霸看图_副本.png

由世界的目光重读敦煌,《大敦煌》从张骞“凿空”西域开始,通过对悬泉置遗址、汉简、敦煌石窟的介绍与描绘,展现了敦煌在那个风云际会的陆地交往时期,其四面八方的外来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会融合。片中的每个故事不止于在时间的纵轴上追溯历史,更横向拓展空间,对世界不同文化集聚敦煌、敦煌文化符号的世界流转之旅进行了实证的分析和解读。有网友感慨:“如果《大敦煌》有地理轴,人们会看到一条发端于敦煌,在不同文明所在的大漠与绿洲之间生生不息、牵引飘逸的文化丝路。”

人本叙事:给岁月以文明的是敦煌儿女

《大敦煌》总导演张晓颖讲述创作理念时曾提及:“我们认为敦煌的价值,在于它迄今为止还是鲜活的。它始终贯穿人类文明,而传承这一文明精神的主体,是一代又一代的敦煌人。”

(6536564)-20231023222550_毒霸看图_副本.png

敦煌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是“人”,近百年来保护管理与传承创新所依靠的主体也都是“人”。因此,主创在讲述方式上避免直白地论述大历史,而是从一个个深钻敦煌文化研究、热爱敦煌文化的人为切入点,进入历史时空。

铁锚和市长探讨三兔图案的含义_副本.jpg

自德国远道而来,孔子学院院长铁锚深入莫高窟探究“三兔共耳”图案的来龙去脉;琵琶演奏家吴蛮多年来矢志寻根丝路,梦想解码敦煌乐音;更有一代代文物保护研究人员在敦煌前赴后继……在《大敦煌》中,文明和人是相生相依的。以飞天故事为例,天上众神不是主角,人间众生才是,衣袂飘飘、自由翱翔的艺术风貌承载人们对天空无尽的想象和向往,而世界各地人们对飞天的解读、对壁画服饰的细致再现,则凝结着人们对敦煌沟通心灵与情感的文化密码的探索热情。

《大敦煌》以当代的具象个体、他们的情感与经历,讲述敦煌文明线性的古今中外发展,也为一代代保护与传承敦煌文化的儿女写传。“我们力图用人物带出故事的这种方式,在观众和敦煌文化之间建立起桥梁,用引人入胜和富有悬念的故事吸引观众。”张晓颖如是说。

时代语境:文明赓续中,与未来对话

《大敦煌》的另一大亮点是它记录了敦煌的新人新事、新研究、新发现,为观众展现了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敦煌的新生与传承。

(6536562)-20231023222451_毒霸看图_副本.png

《大敦煌》首次使用4K近距离拍摄敦煌莫高窟10余个洞窟,其中包括特级保护洞窟和不开放洞窟;首次展示藏经洞文物10余件。不曾对外开放的东千佛洞和金塔寺为这支纪录片团队“开门”;大英博物馆和大英图书馆的藏品库房也向来自中国的摄制组敞开,世界上第一件雕版印刷的敦煌遗书、巨幅佛教刺绣等得以近距离揭秘。许多拍摄内容都是观众们哪怕踏足敦煌也难一睹真容的真迹、实物。

(6536560)-20231023222404_毒霸看图_副本.png

纪录片主创团队还把镜头拉回现代,通过讲述重奏敦煌古谱、敦煌壁画复原修复、敦煌石窟3D克隆、“数字敦煌”、文物回归等工作,承续过去、观照当下、走向未来,展示我们今天对敦煌文化的守护与传承,以及敦煌文化对今天文明交流交融发展的启示。展现敦煌文化的生生不息,纪录片也匹配了多元化、年轻化的视觉语言。比如借鉴唐代敦煌壁画中青绿山水的绘画风格,打造出浓浓中国风的地图动画,以今天的审美旨趣架起与年轻观众沟通的桥梁。

(6536566)-20231023222905_毒霸看图_副本.png

“敦煌,不是静止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千年的生命。”在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陈立强看来,《大敦煌》的珍贵价值在于融入了今天的时代语境,通过年轻的受众与未来对话。


作者:王彦 李晓琪(实习生)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