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从天下粮仓到艺术装置 | |
史博臻 | 2017-09-28 16:05 |
黄浦江东岸的民生码头已逾百年历史,坐落其中的庞然大物——八万吨筒仓,曾顶着 “亚洲最大容量散粮筒仓”的烫金名头,现在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建筑、重要的工业遗产。眼下民生码头正经历一场蜕变,很快,一个文化艺术的新地标即将登场。目前,担任八万吨筒仓改造设计工作的是著名建筑师柳亦春,他曾设计过徐汇滨江龙美术馆等基于工业遗产改造的建筑。
有人以为八万吨筒仓历史悠远,其实不然,它建造于1995年,由当时的上海民用设计院设计。遥望而去,它散发着与大上海摩登感极具反差的粗放气场,因此而独特。在柳亦春看来,八万吨筒仓作为工业仓储建筑,其巨大尺度与我们熟悉的民用建筑非常不同,给人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虽然这些建筑的功能已不再适合这个时代,但当它们面临更新时,正是其自身价值显现的时候。
筒仓的第一次变身将奉献给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主展场,一期改造工程正全速前进。10月15日起的为期三个月内,来自世界各地的近200位建筑师、艺术家、策展人将聚集于此,带来“共享未来的公共空间”的主题内容,同时触发对筒仓未来的集体思考。
边乘扶梯,边赏江景
每个第一次见到八万吨筒仓的人,都呈现出一种极度仰视的姿态。30个大筒组成长140米、高48米连续而厚重的立面,气势磅礴。远观,老旧孤独的仓储库房寂静守立江畔,没了当年的辉煌,却多了份历史的沉淀和沧桑。步入其中,有锈迹斑斑的漏斗,混凝土的质感,依旧有着呼之欲出的工业时代气息。当黄浦江上的轮船汽笛长鸣时,顺势看去,与筒仓的工作辅楼相连的传送带绵延到江边,那一瞬,仿佛时空错乱,机器轰鸣,工人往来穿梭。似乎筒仓里的粮食装满了,又全部运走。倾泻而下的散粮,在时光的消逝中慢慢地、慢慢地变少,直至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记者日前实地探访改造现场,面向黄浦江一侧的筒仓立面加装了外挂自动扶梯,从三楼开始,每一层以8米左右的高度跃升,直至七楼顶层。随着扶梯一同流线攀上的挑廊天花板,装有交叉错杂的LED灯管,如流星划过的痕迹。柳亦春讲解道,加装外挂扶梯是基于筒仓本身的特殊性。筒仓层高太高,远远超过了日常普通建筑,因此需要借助扶梯来解决实际问题,它以轻盈简约的形式,低姿态地融入筒仓建筑,既满足交通疏散等建筑功能需求,又将成为市民观景的最佳去处。除此之外,筒仓内部增加了三部观光电梯,两台可从一层到顶层,一台由三层到顶层。在建筑师的想象中,人们从“圆筒”中钻上钻下,这种体验绝对新奇。筒仓与工作辅楼之间架设了开敞且无封闭的天桥,任由江风穿堂而过。
根据最初的设计方案,悬于三层的扶梯连廊将衔接工作辅楼的传送带,人们从江边顺着传送带上的自动扶梯,可以直抵工作辅楼的三楼和四楼,然后再穿越筒仓,但由于本次一期改造工程时间十分紧凑,一些好的畅想将留给后续工程去实现。同时,横亘于吊顶上的红色和白色管道将以这种“裸露”的面貌示人,也能让观众更加了解改造的过程。
先投石问路,再掀涟漪
忆当年,八万吨筒仓以绝对的气势抢足了其他码头的风光;还看今朝,因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以及完好程度,它被列为市级文物建筑三类。对于其保护与更新兼顾众多要求:建筑主要立面、主要结构体系、主要空间格局和有价值的建筑构件均不得改变,其他部分允许适当改变。特别是除一层以外的建筑外立面,以及一层筒仓锥体形成的特色空间序列,均为重点保护部位。因此,改造方案必须在符合这些保护要求的前提下恰如其分地增加创意,并满足转型后的功能需求,改造或保留的设计元素均需符合远期功能定位。这种约束既是对历史的负责,但又不拒绝新元素的介入,考验的是设计者的功力。
历史沧桑和时尚现代碰撞出一种的奇异的交融感。柳亦春认为,现在和以前的粮食储存方式截然不同,因此以后再难见到像筒仓这样独特的工业建筑,而其保留的意义正是如此,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种工业模式。借助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契机,这里将探索民生码头地区复兴策略,进而推动民生码头的整体转型及功能升级,提升民生码头及滨江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激活该区域的活力,打造文化集聚区,形成新的文化热点。
考虑到本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是一个临时性的展览,主办方根据第一届接待情况,主场馆将会吸引全国各地乃至众多国外的观展者,需要主展场建筑的改造不仅满足大型展览活动的空间需求,还要保障大量观展人群的交通疏散、消防安全、配套服务等硬性指标。目前,筒仓一楼以保留现状为主,仅作修缮,并增加机电、消防系统等必要系统,工作辅楼在每一层加设了内部挡墙和射灯,供展览之用。
主展览由四大主题展和12个特展共约200个展项组成。四大主题展集中在筒仓一楼展出,预计每个筒仓下方大约有100平方米空间用于陈列1至2位艺术家的作品;12个特展汇集了中外众多建筑事务所的城市、建筑、空间探索。在筒仓顶层空间,展出内容将着重凸显上海元素,主题包括城市微更新、两岸贯通实践案例等。
一座震撼的建筑,1.6万平方米室内展场,还有外挂扶梯赏黄浦江江景、有新晋贯通的滨江岸线……种种亮点,总能使人不虚此行。“见物不见人”定不是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本意,筒仓第一次转身如投石问路,将用文艺时尚范刷新一代人的记忆,从天下粮仓到艺术装置的大变身,焕发全新的生命。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文汇 |
责任编辑:孙欣祺 |
频道邮箱:whapp6@wh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