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场》的问题不在胡歌,而是泛滥的感情戏 | |
宗城 | 2017-12-04 16:01 |
《猎场》不是一部烂剧,但也谈不上好。
它存在两个致命问题,第一个观众早已发现,那就是灾难般的前两集。《猎场》前两集拖沓而生硬,几分钟能交代的感情戏码生生拉长数倍,可需要慢下来好好交代的情节却一步带过。这才导致不少观众纷纷弃剧,作品口碑一度跌落谷底。
拍出这样两集,导演姜伟有他的无奈。他要顾及各方的压力。《猎场》开头本有几场关于传销的戏码,可就是这个缘故,剧组无奈剪掉。另外,这部剧本来只有三十五集,但由于多方压力,最后注水到五十二集,这才导致了不少拖沓戏份的出现。
前两集拖沓,却还可理解,它基本交代了郑秋冬入狱前的经历,包括他和罗伊人、老白的关系等。不看这些,观众对郑秋冬出狱后的种种经历就可能一头雾水。尽管处理生硬,但这些铺垫有助于了解人物的前后关系。
约莫从第三、四集开始,《猎场》的质量逐渐回暖,到第七集,它正式进入属于姜伟的节奏。以第七、八集为参照,那是姜伟的正常发挥。
姜伟做事快人快语,写起剧本手上生风,像刺客杀人,一刀足矣的事,绝不用两刀。注水非他所愿,第七、八集,姜伟拿出自己的真本事,剧情反转,人物互相飙戏,郑秋冬被揭发身份后的情绪起伏、他和熊青春的冲突变化,起起落落,很见功力。
《猎场》没有十分讨喜的人物,几位主角郑秋冬、罗伊人、熊青春等,身上都有明显的污点。郑秋冬干过传销、进过监狱;罗伊人被人包养,优柔寡断;熊青春敲诈别人,有小算盘。他们都不是扁平化人物,他们游走于灰色地带,各有各的复杂。
但观众看多了善恶分明的人物,《猎场》一蹦出来,他们反而有点不习惯。即便是胡歌的另一部剧《琅琊榜》,其实也有典型的黑白人物,梅长苏一身正气,一出场就画着主角脸,誉王反之,一看就一肚子坏水。可《猎场》里的胡歌不是,有观众看到前两集的胡歌,评价其“浮夸”,这样评价就对了,正好说明胡歌演对了路子。因为郑秋冬入狱前就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又渴望名利的大忽悠,一个干传销的人,能指望他不浮夸?胡歌要是像演梅长苏一样诠释郑秋冬,那才有问题。
如果仅看人物的层次感,郑秋冬这一人物比梅长苏更有可塑性。郑秋冬出身平庸,内心自卑,却自命不凡,有强烈的求胜欲望。他原本是个大忽悠,心气浮躁,但一场场危机把他逼到悬崖,离开北京后,白手起家的郑秋冬更加沉稳老辣,却也更多了一份宽忍的心态。目前为止,胡歌对这个角色把握到位。瑕疵确实是有,比如他表现愤怒的模式化、他面部细微表情的模糊等,可供对比的是许亚军在《人民的名义》中饰演的祁同伟,后者的表演足以写入教科书,尤其是走投无路自杀的那一段戏,整个人情绪饱满,面部和肢体表情都非常精准。胡歌欠缺的就是精细。
但对照自己,胡歌有进步。过去,胡歌往往演的是将一种风格进行到底的角色,如《仙剑奇侠传》的李逍遥、《天外飞仙》的董永、《新聊斋志异》的宁采臣,从《射雕英雄传》开始,胡歌在有意识地选一些更有层次感的角色,《猎场》的郑秋冬也许就是胡歌梦寐以求的角色。入狱前,郑秋冬能说会道,但城府不深;狱中,郑秋冬消沉失意,一度颓废;出狱后,郑秋冬妄想改换身份,收敛锋芒;被揭穿,他又感到对生活的绝望,暴戾而惶恐。仅仅前八集,郑秋冬就大起大落不下三回,要在别的编剧笔下,够注水成一百集电视连续剧,但姜伟八集就解决了,而郑秋冬的层次感,自然就很快立住了。
这正是《猎场》高明的地方,都知道是一个小人物崛起的励志故事,可市面上小人物奋斗史太多,稍不留神,就落了俗套。《猎场》如果简单写一个有黑历史的小人物改名换姓后的励志故事,那它的悬念会大打折扣,整部剧的立意也会小很多。但姜伟把握住方向,他的点子像串珠落地,一个接一个,看他编剧的戏,你很难猜到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他并非没有套路,但他懂分寸,不会沉湎于单一套路。
当然,《猎场》比起《潜伏》,差距还很明显。这是一部优缺点都很鲜明的电视剧。即便不说前四集删减造成的情节跳跃,《猎场》粗糙的服装和化妆设定和失败的打光也足够吓退一批观众。
《猎场》的服装充满了山寨风味,化妆更是让女主角的扮相沦为“淘宝网红同款”。《猎场》的打光略显黯淡和油腻,质感皱巴巴,即便对比网剧《白夜追凶》《心理罪》等也缺乏精致。
《猎场》感情戏的节奏把控也存在问题。以“快”闻名的姜伟在处理感情戏时缺乏办法,《猎场》对感情戏的节奏把控,偶有点睛之笔,但总体平庸,亮点只是熊青春与郑秋冬的戏份,节奏明快、情绪适可而止,更有戏剧张力和回味深度。
感情戏正是《猎场》的又一致命问题,又臭又长,喧宾夺主。好不容易剧情回暖,《猎场》却转而花费大量篇幅描述郑秋冬、熊青春、罗伊人的情感关系,商战戏份却迟迟不上演或者被一笔带过。作为一部以商战、猎头作为卖点的职场奋斗剧,《猎场》此举如同口碑自杀,生生把自己的身段拉下,葬送了优秀演员卖力的表演。
除此之外,《猎场》的宣传问题也很大。正是过于显摆的宣传方式,差点毁了它的口碑和收视率。为什么《猎场》迎来开门黑?除了前两集制作粗糙,另一个原因在于宣传方对胡歌的过度营销。
《琅琊榜》后,胡歌口碑进入新阶段,紧接着他宣布自己出国留学。但胡歌的宣传方频繁买热搜、发通稿、炒作车祸和出国留学的行为,激怒了一些观众,表面看来,《猎场》前的胡歌风头正劲、人设完美,实则暗流汹涌,早有人等待时机,群起而攻之。
《猎场》开播,就是这样一个时机。
在著名影评网站豆瓣上,《猎场》的分数呈两极化分布,打五星和一星的大有人在。他们没看或只看了前几集,就奉上自己的分数。胡歌粉和黑胡派的大量入场,更是助长了这股报复性打分潮。这波报复活动,瞬间连累了《猎场》的整体口碑,令后者无奈开门黑。
但是,真的该因为宣传问题、对某个人的好恶,在看过几集后就对一部剧做出定论吗?如果是这样,你又和自己讨厌的一批狂热粉丝有何区别?一部电视剧是一群人的劳动产出,不是某个人的个人秀,当你没看或只看了一两集就开始对作品口诛笔伐或大肆吹捧,你不但缺乏对劳动者的尊重,也在一点点流失自己对艺术的敬畏之心。
《猎场》是一部差强人意的作品。它不是什么神作,它的缺点很明显。精致的演员与作者团队本可能让它成为一部神作,但毫无节制的感情戏生生拉低了《猎场》的质量,过多的场外新闻也带偏了舆论的焦点。于是,这样一部酝酿许久的作品只好尴尬收场,可以打发时间,但难有更大惊喜。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文汇 |
责任编辑:李硕 |
频道邮箱:whapp5@wh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