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游向我们心灵的海洋 | |
2021-09-25 23:11:32 作者:赵妃蓉 |
如果用一种文体来概括纪录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话,那无疑它就是一首散文诗,全片被分成了十八个篇章,四个大段落,围绕马烽、贾平凹、余华、梁鸿四位作家展开。有意思的是因为讲述者的口音、节奏、内容的不同,每一个大段落都形成了一种鲜明的风格。
民以食为天,影片第一个篇章便是“吃饭”,开篇就以一组老人们在食堂打饭的场景展开,镜头的摇移十分缓慢,大特写的景别让老人们历经岁月的沧桑感扑面而来,而这一景别也是后续呈现作家们讲述画面时主要运用的景别。之所以将它们视作“呈现“是因为全片几乎没有留下采访提问的痕迹,或者说在拍摄时导演就刻意回避了采访提问,以避免出现某种引导性的话语。
因为“山药蛋派“作家的代表人物马烽已经去世,第一大段落是通过当年与他最接近的乡亲和他女儿的讲述来展开的,1949年前村民们过的是连饭都吃不饱的日子,贾家庄家乡人的口音浓重到观众必须借助字幕才能知晓他们的语意。尽管如此,当年马烽带领全村人治水改碱,让大家过上了不仅吃得饱还能有余粮的日子,直到今天它们都是老人心目中最闪光的日子,至今回忆起来他的眼中仍放着光。
第二大段的讲述者是贾平凹,在茶馆在秦腔的演出剧场在作家自己的书房,贾平凹的讲述就如同镜头中所呈现的,有喧嚣也有静谧的家庭氛围,女儿提及安吉白茶,贾平凹马上纠正自己最爱的其实还是商洛白茶,贾平凹一口标准的陕西方言有一种特有的醇厚之感,与他的书房是绝配。父亲被打成反革命以后,他自己的人生道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个从小学习很好的学生变成哪怕是当地质员、开路工的愿望都无法实现。我平生还是第一次听到开路工这样的工种,惊觉天下的道路本就不都是柏油马路,但我们似乎都早已忘记了这一点。时代的差异阻隔了我们对过往乡村生活的认知,影片便是通过原生态地呈现作家们的回忆,抽丝剥茧般展开他们往昔生活的历程。贾平凹的叙述很沉稳,即便是说到影响了他后半生的病,语速依然不疾不徐,如老白茶般甘醇,却又透着些许苦涩。
第三位出场的是余华,年龄和性格的差异,让他始终给人一种快人快语之感,哪怕讲述儿时在太平间的石床上午休,他都依然能将当时的感受归结于海涅的诗句“死亡是凉爽的夜晚”;哪怕高考失利后不得不从事牙医的工作,他也能自嘲每天面对的是这世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哪怕创作之初一再遭遇退稿,他还能将退稿信被扔进院子,他父亲听到便招呼他“你的退稿又来了”,演绎得活灵活现……余华非常擅长将一个个简单的场景描摹得生动有趣,犹如情景再现般,即便那其中包含着苦难、艰辛、挣扎与不放弃,就如同小说《活着》的整体调性,有着明快的叙事节奏感,让人只想一气呵成地读完。他的讲述无比鲜活,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部分。
余华的段落作为影片的第三大段,犹如是交响乐的第三乐章,通常交响乐的第三乐章采用的是谐谑曲的形式,余华之于整部影片也起到了相似的作用。他承接了前两个大段的主旨,为影片进入最后一个大段落作了很好的铺垫。它同样呈现了个体生活最本质的那一部分,不仅仅关乎他自己是如何走上写作道路的,更关乎那个时代那群社会主体人群的所思所想所感,他们有的跟上了时代的节拍,活出了生命的精彩,而绝大多数人其实是顺应着这样的时代生存下去,不做它想的。
我不清楚贾樟柯在构建全篇架构时是否是有意以交响曲的思维去组织的,但很明显我能感受到这种架构,不仅仅因为导演在篇章切换时经常将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五交响曲作为背景音乐。肖氏的第十五交响曲一直被认为是一部难以诠释的作品,曾有乐评人认为在它压抑、苦涩、黑暗而沮丧的旋律背后,透着嘲讽、揶揄和一种置身度外的调侃。这一音乐特质在肖氏的其他交响曲中其实早就存在,只是在他人生中最后一部交响曲中得到了更集中的展现,而这也是《一直游到海水之蓝》所传递给观众的感受,尤其在余华的这一大段特别明显。
第四大段落的主讲人是梁鸿,作为曾经写作梁庄三部曲的著名作家,她对村庄的记录是最接近村庄随时代发生剧烈变化的本真状态的,她对个体生命历程的叙述也明显让观众更有情感的代入感,关于儿时记忆中就已久病于床榻的母亲,关于始终沉默寡言的父亲……梁鸿的叙述每每还未及细处,她就已双眼泛红、哽咽难忍直至潸然泪下,身为作家,对于记忆中的场景她有着更感性深刻的认识。也因为她的叙述,让影片整体的风格在凝重之外多了一层宣泄后的畅达之感。因为梁鸿的家庭所面对的贫穷、压抑和隐忍也是许许多多农村家庭曾经面对过的。
影片最后有一个片段很耐人寻味,也是全片中贾樟柯唯一出画外音作了引导的。梁鸿的儿子因成长于北京,已经不太会说河南话,贾樟柯问他是否能用河南话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结果这个在人大附中就读,未来的理想是当物理学家的大男孩愣是红着脸表示不知该怎么说,后来在梁鸿的带领下,终于一句一句地说完了自我简介。乡愁是什么?是乡音,是和父母相关的所在,更是和大地的永久依恋,而这些,在早已远离故土的年轻人心中,正在被渐渐淡忘。因为这种淡忘,他们对故乡的自我身份认同也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遥远。
全片大多让作家置身于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基本没怎么谈及各自的文学主张,只有梁鸿讲起了当年回到家乡创作《中国在梁庄》时的初衷,就是她在此书的前言中所说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怀疑,我怀疑这种虚构的生活,与现实、与大地、与心灵没有任何关系”。
大部分时间影片呈现的是作家本人的叙述,为了不让全片显得太过沉闷,影片中穿插了小村镇今夕对比的画面,当地人生活的场景,还有部分村民劳作的画面,导演甚至于还穿插了普通劳作者在广袤的田野中朗诵诗歌的片段。虽有小小的违和感,但却有着劳动者饱满的激情,他们朴实的形象衬着口齿间吐露的气息,是一片芬芳,那是属于大地的芬芳。
四位作家无一例外都出生于农村,那么对于出生于城市的人们而言乡愁又是什么呢?是根植于基因中的对土地的眷恋吗?是饮食中对米饭的永恒记忆造就的中国胃吗?
看这部纪录片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之前的一个系列纪录片《文学的日常》,两者的影像气质截然不同,前者如导演贾樟柯所言“力图通过四代作家的接力表达,构成一部70年的中国心灵史”,它更多的是关乎贾平凹、余华、梁鸿等个体心灵成长史,是他们文字出发的原点,从他们的人生历程中透视出远去时代的背影;而后者呈现的是马原、麦家等作家用文学点亮的日常生活,是关乎文学和生活的关系的。前者更写实和残酷,后者则有更多加工的痕迹,诗意浪漫而唯美。
作家们的私人记忆是对过往的回溯,熟悉他们的读者能从中照见他们文学作品的本源,更能以此为线索,照见我们中国人的心灵史。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游到大海的最深处,游到我们心灵的海洋……
编辑:孙欣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