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主宾国 | 1982年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捷克小鼹鼠,曾带给我们那些恬静感动
2019-11-07 11:15:55 作者:关中阿福

1269385481.jpg

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中欧国家捷克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在国际动画界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倘若要评选出一部最具国际影响力、最能代表捷克动画的作品的话,那么,《鼹鼠的故事》便是唯一的答案。作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鼹鼠”的诞生充满着传奇色彩,但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最朴素的创作构思。

1221689746.jpg

1956年的一天,供职于巴拉奇·德里库工作室的兹德涅克·米勒(Zdenek Miler,1921-2011)接到了上级下达的制作一部教育用动画短片的任务。由于长期以来深受迪士尼动画的影响,他打算为这部短片加一个角色,而且最好是一只动物。用什么动物呢?这个问题一时难住了他。

350114461.jpg

但没过多久,当米勒在散步中被一个由鼹鼠打洞扒出的泥土堆成的土丘绊倒时,他的脑海中突然闪现出灵感的火花。多年后,米勒在回忆往事时仍倍感骄傲:“迪士尼在他的作品里几乎用过了所有的动物,但仅有一个例外,被我选中了……于是,我告诉自己,一只小鼹鼠,就是它了。”

957962410.jpg

米勒的画笔勾勒出来的这只鼹鼠有着大大的眼睛和粉色的小手,这让在现实中难登大雅之堂的地穴小动物一下子在人们的眼中变得可爱起来,而影片的内容也因此变成了鼹鼠在森林动物们的帮助下学习做一条裤子的故事,既符合上级的要求又实现了米勒的艺术追求,这便是“鼹鼠”系列第一作《鼹鼠做裤子》。

1894236984.jpg

尽管此后的几年里米勒暂时将鼹鼠放在了一边,但这个爱打洞、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的小家伙从此成为他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每当我画鼹鼠的时候,那实际是在画我自己”

1963年,第二作《鼹鼠和汽车》诞生。从这部新作开始,米勒做出了一项重大改动——取消了之前在《鼹鼠做裤子》中使用的旁白解说和成文的配音,而改由他的两个女儿配一些极为简单的拟声词(诸如笑声、叫声、哭声)和似乎是唯一一句成形的台词“Halo”(即捷克语“你好”)。

483314434.jpg

这样一来,《鼹鼠的故事》便犹如几十年前的无声电影那般,几乎完全靠片中角色的动作和表情,以及背景音乐将剧情和其中蕴含的哲理展现给观众。之所以这样做,按米勒日后的解释,是为了让世界各国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轻松地看懂、理解这部作品。在无邪的嬉笑和种种滑稽的动作中,这个小家伙所展现出的善良活泼与童真烂漫轻抚着每一位观众的心。

1081492733.jpg

从1968年起,《鼹鼠的故事》的创作步入第一个高峰。截至1976年,在这9年的时间里,共有22部作品问世。可能是由于当时大规模城市化和技术革命带来的负面问题已在发达国家欧美日渐显现,1982-1994年问世的6部作品一反原先和谐的气氛,开始大篇幅地描写以鼹鼠为代表的自然界同人类社会和工业文明之间根本性的、不可调和的冲突……

1935446900.jpg

在这些作品中,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空气污浊、节奏快、千篇一律,而人类的发明会破坏自然界原本的安宁和洁净,吞噬森林动物们原本丰富多彩的生活。如此近乎颠覆性的叙事让已习惯于“鼹鼠”之前轻松愉快气氛的观众一时之间不太适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能体会到米勒当年在描绘这些篇章时内心世界里某些痛苦的挣扎和思索。就像他生前曾经坦言的那样:“我用了很长时间才意识到,每当我画鼹鼠的时候,那实际是在画我自己。”

817539058.jpg

2002年,由于米勒年事已高,在完成《鼹鼠和青蛙》的制作后,制片方宣布《鼹鼠的故事》正式谢幕。“人类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大自然”“工业文明与自然万物是否能最终实现共荣,还是人类必须彻底地回归鸟语花香的原生态生活才能避免自我毁灭的命运”……银幕上的这只小动物把问题的答案埋藏在他的某个秘密地洞中,只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因人而异的解读。

81996890.jpg

鼹鼠”突破语言和文化的界限来到中国

《鼹鼠的故事》是改革开放后国内电视台引进的第一部捷克斯洛伐克动画片。1982年5月20日,央视一套在19:50首播《鼹鼠和泡泡糖》,拉开了鼹鼠中国之旅的序幕。据当时负责本片编排播出工作的央视社教部少儿组编导、译制导演李金熔先生回忆,当年《鼹鼠的故事》是由捷克斯洛伐克驻华大使馆免费提供给央视播出的,最初只提供了四部,之后陆续有影带送来。到1984年,共计播出约23部,基本涵盖了1963-1976年原作中的精华部分。

2059485034.jpg

考虑到本片的特殊性——小鼹鼠和他的森林小伙伴的全部“言语”只有“Halo”“Hi”以及“咯咯”的纯真笑声,剩下的故事则全靠小动物们的肢体语言来演绎,全片除了每集片头需标注“捷克斯洛伐克系列动画片鼹鼠和×××”之外,不再做任何翻译和配音工作。事实证明,成为“默片”反而令“鼹鼠”和他的小伙伴们的有趣经历完全突破了语言和文化的界限。

1876180878.jpg

纯真的画风与独特的叙事方式使《鼹鼠的故事》注定在中国不会以大红大紫、被聚光灯笼罩的方式出名,但它所传达的“大自然的恬静与美丽”,连同片中那些天马行空的幻想——将乐器演奏的音符收集起来,像和面一样擀成一张可以播放的唱片;将地上的一颗宝石放到空中取代划落的流星等——却触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弦,这令小鼹鼠在中国的影响逐渐全民化。今天,如果询问那些当年看过本片、如今已经越过30岁门槛的“大龄儿童”,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会告诉你,正是这部动画作品让他们自小就认识了“鼹鼠”这种小动物、会念会写“鼹”这个生僻的汉字,乃至知道地球上曾有过一个叫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家……

(本文选编自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两卷本《童话往事》)

图片综合自网络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李婷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