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洛夫:对音乐开启的文化宇宙永远保持好奇心
2023-10-16 09:24:32 作者:柳青 孙彦扬

“哇!看看这片风景!我要在这里拉《梁祝》。”走上和平饭店露台的刹那,看到开阔的江景和陆家嘴的天际线,马克西姆·文格洛夫立即拿出那把1727年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拉响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十八相送”的华彩乐章。恰是日照江心的正午时分,江畔的浦东美术馆和东方明珠成为演奏家身后的“幕布”,高爽的秋阳似一道特殊的高光照亮他兴奋的面庞,秋风徐来,携着乐声散布整片外滩。

94a55830676fce63fef7207fd1b98aa.jpg

就像文格洛夫在接受《文汇报》专访时屡次谈起,他钟爱在露天的场景中演出,愿意让音乐成为街市车水马龙的一部分。阔别数年后回到上海,他感到尤为亲切的是,这座城市的音乐氛围更浓郁了,古典乐的普及以及普通人对古典乐的喜爱,宛如空间般自然。

前晚在上海展览中心喷泉广场的开幕音乐会上,德国指挥艾森巴赫执棒新成立的上海国际艺术节节日乐团,文格洛夫演奏了他熟悉的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回忆那一夜气氛热烈的演出,他说这是一段意犹未尽的特殊体验:“即便我在音乐厅、录音室演奏过成千上万遍,但是当站在城市中央面对3000多观众,我得到了特殊的灵感:我矗立于这座城市的中心,乐声流淌在城市的心脏中,演奏时我甚至能够听到车流的声音沿街经过,我感觉自己成为这个城市的一部分……这样奇妙的体会,成为我人生中难忘的经历。”

5f4d1158f7a55d7a61c6995807fecd4.jpg

其实,文格洛夫曾在欧洲、美国各地的户外场合演奏过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但这次在上海,“有一种特别的氛围,各种不同的观众都来了,我看到了更多年轻人和孩子对古典艺术的爱”。这支曲子对演奏家本人而言,也维系着“年轻的、儿时的回忆”,他第一次演奏它时,只有七岁。他说:“我的母亲,按照今天流行的说法,是个‘虎妈’,但我感激她不断督促我练习,她让我明白了天赋意味着更多的练习,这是艺术家的命运。”回望他这些年在中国的见闻,以及几年前出任上海斯特恩小提琴国际大赛评委的经历,他感慨中国琴童基数庞大,许多孩子在很小的年纪就技艺非凡。“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些小琴童不满10岁,甚至学龄前,演奏水平已经俨然把乐器变成了身体的一部分。聆听他们演奏时,我能感受到孩子们的身体和精神都参与到音乐中。在今天这个数字技术时代,中国有那么多孩子在音乐学习中摸索心灵方向,这触动了我。”他一直心系青年乐者的培养,谈到新成立的艺术节节日乐团,他特别肯定了乐团和乐手们的“年轻”:“非常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这很重要。我感受到他们对音乐的热情,他们透过音乐表达出的能量,点燃了现场观众,这是超越技巧的。”

无论在上海展览中心广场还是和平饭店的露台,文格洛夫拉起《梁祝》,都是兴之所至的燃情时刻,他说,这是一支飞进他心里的曲子,也激发他成为中国音乐的爱好者和音乐领域的“中国通”。

2957c7058daf8168bfb50ce2b8bdb29.jpg

不同音乐文化间的交流互鉴本身就是相互的。“我痴迷中国古典音乐,包括中国传统戏曲。我来到中国介绍西方古典音乐,发现这些音乐在中国已经很受欢迎了。文化的交流和关注应该是相互的,我想,是时候让欧洲人也了解和关心中国音乐了。”从京剧声腔到当代中国作曲家陈其钢的代表作,他如数家珍,而他尤其感兴趣的是多样化的中国乐器。“我特别喜欢二胡,在我看来,它是中国文化里的‘小提琴’。我用小提琴演奏《梁祝》,我知道有很多优秀的二胡名家演奏过西方乐曲,这让我钦佩。音乐的背后蕴含丰富的传统,无论是中国古典还是西方古典,我对音乐开启的文化宇宙永远保持好奇心。”



  作者:柳青 孙彦扬(实习生)

      摄影:糜俊豪 叶辰亮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邢晓芳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