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旭红第57次谈“改变思维”:找回墨子的形式逻辑
2019-04-21 21:35:19 作者:钱旭红

1436043707.jpg

钱旭红在思勉人文思想节名家演讲首讲《改变思维》(李振东摄)

【导读】在《改变思维》演讲上篇(见文末链接)中,钱旭红通过量子思维和牛顿力学思维的对比,提出以“第三种境界”——告别单一思维方式的垄断。今分享下篇,从“知识与学科”和“易经与圣经”维度再谈改变思维的重要性。

主持、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郁振华强调,数字人文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文研究范式,正在悄然兴起。近年流行的前沿技术概念(frontier technology)涵盖了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纳米技术等。前沿技术发展迅猛,在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把人类带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之中。霍金、马斯克的人工智能威胁论、2018年底深圳“基因编辑婴儿”事件,都提出了克服技术异化的重大课题。在这个时代大课题面前,人文学者当大有作为。只有对技术作深度的人文反思,进而实现人文范导和人文嵌入,前沿技术才能获得健康发展,成为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技术(human technology)。总之,在“新技术 新人文”的主题下,本届思想节将对“数字人文的理念和实践”、“前沿技术的人文维度”这两个方向作初步探讨。在未来几年中,思勉将进一步推进这“一个主题两个方向”的研究。

他点评钱旭红演讲,纵论古今,横跨中西、穿越科学人文,仿佛回到了1980年代;又仿佛是一曲思想的摇滚呼啸而来,撞击着我们的头脑和心灵:克服单一思维、超越二元对立、强调《道德经》的“三生万物”精神,针对培根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提出钱氏命题“思维才是力量”……这个第57版的“改变思维”演讲,从2012年至今历经7年,犹如一锅“思想的老汤”,一小时的演讲内容十分丰富,牵涉的义理极为复杂,诸多观点值得进一步消化和不断思考。

微信图片_20190421194038.jpg

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郁振华主持开幕式并点评钱旭红演讲(陈晓煜摄)

西方学科以“孤立粒子”的思维为主导,具有先天缺陷

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但这句话在今天看来很难说全部正确,因为今天的手机上成千上万的垃圾信息,对人而言毫无意义。所有的知识都有其产生的边界和先决条件,因此需要从更深层次来理解知识才能避免失误,只有经过深思拷问的知识才是真知。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千万年来在地球上的我们看到的月亮并不是月亮的全部,也不知道水为何会一反常态的冷胀热缩,更不会知道零下157度的水仍有可能是液态。所以,知识是文明传承的载体,关键是基于知识的思维训练和精神提升。有结构才有效能,为使知识结构化,我们学习了许多学科专业,最终的目的是形成自己的思维、精神、气质与能力。

知识是关于过去和现在的,但挑战往往是前所未有的。知识是用来认识世界的,而真正代表世界规律的还是世界本身。知识需要不断地更新,因为知识的寿命非常短暂,而精神和思维的寿命相对更长。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老子、孔子都已离世,但他们的思维至今仍影响巨大,所以说思维的寿命最长。

大学传授的是知识,但知识本身并不那么重要,它仅仅是实现思维和精神传递的一个载体,如同一个个孤岛,若不通过精神和思维的有机连接,知识就不会发挥相应的功效。知识与学科的产生至少有两条路线,一条路线源自古希腊。古希腊的观点将世界视作是各组成部分 “粒子”的组合,偏重“零件”的视角。另一条路线是源自古中国。古中国人认为,世界是万物联系、整体波动的,比较偏重“关系”的视角。事实上,真实的世界是由各零件与各零件的复杂关系所组成的。

最能代表两种思维方式差异的就是西医与中医。西医需要区分成无数无尽的具体科室,最终很容易导致选择难题。比如,著名的笑话,一人因牙齿吞入肚中前去求医,牙医说这属于肺科,肺科医生说应该找胃科,胃科又建议找肛肠科,而肛肠科医生却说应当找牙科。与西医不同,中医只分阴阳虚实,强调全科医生,少有界限分明的学科分类,但确实能够治好许多病。

最能真正代表这两种知识学科发展途径的,是大百科全书。西方世界最早出现的大百科全书是《大英百科全书》,比中国百科全书的诞生晚了很多年。《大英百科全书》将世界分为物理和化学等等的世界,要求学科不停综合和分化,如出现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等学科。

timg.jpg

西方世界最早出现的大百科全书是《大英百科全书》

为何学科要不停地分解、再综合?分化以便分门别类、按照不同规律代代传承深入研究,综合以发现相互规律的异同以整合了解世界,恢复或者复原在分化分解时丢失的信息。这就是这种分类方式在原始发展时具有天生的缺陷。但无论如何,这样的专业学科分类的知识体系得到了充分地发展,影响了全世界,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专业学科。但是,近年也强调以复杂科学、系统科学、纳米科学的方式进行更大程度的综合,来弥补最初分类方法的缺陷。

知识与学科体系形成的发动机:形式逻辑原理

知识与学科产生的第二条路线是中国,犹如强调“整体波动”的思维。中国明代的《永乐大典》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百科全书,大英百科视此书为人类鼻祖,尤其推崇。中国将世界分成易经、中医、孙子兵法、天工开物,围绕一个核心问题进行围绕焦点的分布描述,能否贯穿和跨越植物学、化学、天文学、心理学、气象学、矿物学。这种系统整合的知识学科体系有其鲜明的全信息的先天优势,但由于缺乏符合自然的逻辑原理,最终没有发育成功。

yongle.jpg

中国的《永乐大典》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百科全书

一种知识与学科体系能否发育成功,并不在于它们来自西方还是东方,关键在于其本身是否有符合自然形式逻辑的原理和机理。美国《科学》创刊时,时任美国物理学会会长罗兰,在创刊号上发文,也不忘记嘲笑当时的我们中国人,仅满足于应用,而不关心其中的逻辑原理,故而落后成野蛮人。

仔细分析原因,可以发现,首先我们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强调辩证逻辑,弱在形式逻辑,尤其是缺乏推演。逻辑源自自然,逻辑思维的基本要素就是形式逻辑加辩证逻辑。自然生物进化中,99%是渐变,主要体现的是形式逻辑,1%的是突变,主要体现的是辩证逻辑,而我们在传授或者训练时,颠倒了两个量的区别。其次,我们常常不正确地使用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即有缺陷地使用形式逻辑和没有边界地使用辩证逻辑,所以遇到了诸多问题。

形式逻辑中最重要的是,从推演到形成创新,通过归纳、类比。先完成从有形到无形,再通过推演达到新境界,进而实现无形形无尽。丢失了推演,就不可能有完整的形式逻辑过程。比如飞机的发明,是从昆虫鸟类翅膀的振动或者折叠运动、翅翼的流线型特征的一步步归纳和类比,提升形成无形的空气动力学及其方程,进而将这些无形的原则进行推演到各种实物形状的可能性,再形成无尽的各类飞行器,最终在固定翼飞机方面取得巨大成功。道法自然,而非简单的模仿自然,自然界的活动翅翼与固定翼是如此的不同,就说明了这一点。

形式逻辑不仅仅对形成知识学科体系重要,其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推进社会和产业跨越发展的新学科。欧洲通过试管化学建立了化学工业,其中风险失败不计其数。同时期的美国在化学领域远远落后于欧洲,但麻省理工的教授通过专注和归纳“雕虫小技”的蒸馏、结晶、过滤等单元操作,提炼升华形成为传递-传热-传质-反应的“三传一反”原理,形成了化学工程学,并推进了美国的化学工业,最终超越了欧洲。

知识与学科体系发展的东西方思维存在差异。东方思维认为,变是产生和消灭,是一种转化。而西方思维认为,变是不变要素的重新排列组合,是一种分合。而自然界的“思维”,如物质转化,包括分解合成酶,也包括转化酶和其它各类酶,多样性、有效性、关联性是其突出的特征。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处理知识与学科发展当中的东西方思维?世界是由不同时间空间尺度的物质和能量所组成,所以,融合并超越中西方思维的切入点在于强调关心介尺度和界面。任何尺度都有其临界或者交界的特点,而不同尺度的规律在此都容易显现并强化,由此形成系统思维,此系统思维就是一种大融合,不陷入非此即彼的困境,这也就是现在系统医学、系统生物学和系统工程兴起的重要原因。如此,就可能融合粒子和波、整体和个体、分合和转化等分门别类被分割的世界。

1301163500.jpg

知识与学科体系发展的东西方思维存在差异(来自演讲PPT)

中国的形式逻辑源于墨子,可惜惨遭丢弃

“不变与变”的偏好,是《圣经》和《易经》的历史角色扮演。《圣经》的不变真理是,一切荣耀归上帝。它影响了西方文明两千多年,强调“不变”被迫不停地改变。《易经》是变经,它的的不变就是“变”,这影响了中华文明两千多年。西方单一的圣经思维垄断,给欧洲带来了近1000年的黑暗中世纪,催生了人性发现、文艺复兴,科学问世、导致了工业革命。《圣经》垄断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科学的先驱平面几何的问世。平面几何讲形式逻辑,从公理到定理到推论,人们模仿平面几何模型建立了今天所有的自然科学工程和社会科学等学科,推导出自由、公平、论证。其实,我们中国人也有自己的形式逻辑,最早来源于墨子。现代科学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逻辑,二是实验。墨子的逻辑早于古希腊,实验早于古阿拉伯,但由于他反对家长制社会结构,令先祖们厌弃,儒家学者还将其贬为“墨守成规”。因此,中国的形式逻辑就这样被丢弃了。

shengjing_副本.jpg

“不变与变”的偏好,是《圣经》和《易经》的历史角色扮演

形式逻辑的残缺,就容易忽视过程、原理、结构、程序等等。是否重视形式逻辑,不仅仅体现在我们的炼丹术只成为了化学的“奶妈”,没有成为科学而走向衰败;是否重视基本的形式逻辑还可以体现在各种治理能力的高低上。例如,鸦片战争爆发之时,我国的经济总量远大于英国,但经济结构不如英国。甲午战争爆发之时,我国经济总量远大于日本,但经济结构不如日本。这两次战争的失败表明,结构决定功能,逻辑结构促使本身的功能稳定可靠,没有结构的功能是临时的强加,随时都会消失。这同时也涉及到本质安全的问题。任何一个物体的本身结构决定其是否是真正的安全,通过外界方式给予的安全都是虚假的、是临时性的。所以,一个地方是否安全,完全取决于逻辑治理的源头。

《道德经》优于《易经》:突出“三”的复杂性

中华民族要对人类文明有较大的贡献,增强创新能力,就得改变思维,而不能非此即彼,即需要拥有超限的思维,这一点,在我国经济和物质条件明显进步繁荣的当今尤为重要。

有关“道”的概念,在我们民族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先有“易”,之后老子集大成著《道德经》。两者的共同点是道,差异是关注二元还是多元。《易经》固执于阴阳两极的二元论,《道德经》包含各种可能,如一元、二元、三元、四元等多元,其强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中气为和,突出“三”所代表的复杂性。日月地最大的生态系统就是三,原子的电子质子中子组成就是三,三代表多样性和差异性。但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单一的易经思维垄断,导致近代科学无法在中国萌芽,落后以致挨打,留下了难以弥补的历史缺憾。

尽管我们人均资源有限,但众多的人口和智慧,是我们文明复兴和为人类作贡献的优势源泉。比“人人平等”更为超越、更为全面的表述,是老子所说的,宇宙有四大,人和天、地、道一样伟大。这也是老子的伟大之处。大学要培养止于至善的新民,就要超越知识,有思维、有精神,更要有智慧。人是创造创新的最核心要素,关键要告别单一思维方式的垄断。

1891891550.jpg

老子说,宇宙有四大,人和天、地、道一样伟大(来自演讲PPT)

过去,我们强调“有用成份”,所以挖山时拿走有用的金、银、铜,扔掉无用的汞、砷,结果导致重金属污染。现在,我们要强调“成份有用”,就是所有的成分都有作用,比如汞可以用于节能,砷可以用作储能。第一,破除偏执复古或创新的单一垄断,文艺复兴是伟大的复古,“皮鞋鸡蛋”是卑鄙的创新。自然界的蛋白质和核酸就是由少量必不可少的保守区和占极大比例的可进化区所组成。衡量复古或创新的积极意义,看其是否尊重人性、生态、科学;第二,要破除偏执左或右单一思维的垄断。自然界存在左与右的影像和生命的手性对称,左旋或右旋是否有正面功效或负面功效,取决于本身、环境和问题,并无定论。第三,同样我们也不能偏执于经典和量子,因为它们各有其适用范围。过去,古人和现代人在预测一个人的行为与心理时,会有星座天象的古代迷信,也会有DNA与血型遗传的现代迷信。事实上,影响一个人的因素不仅包括DNA,也包括表观遗传、体内菌落、人际关系、生态环境、宇宙群星等方面。

在现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已不再是绝对力量,思维才是真正的力量所在。我们需要从先祖那找回被丢失的形式逻辑,复活“端午”和“清明”等所隐含的自由思维和独立精神等文明基因,面对量子震撼、人工智能和超人类革命,我们首先要保有肩负人类未来的信心和静而生慧的心境,其次,要尊重观点并超越观点,打破各类有形无形的垄断与禁锢,拥有整箱的思维工具,实现超越性思维。

(整编:袁琭璐 李念)

相关链接:

钱旭红:看不懂世界?因为你还没有学会量子思维

人工智能该在哪些领域止步?法学家冯象14轮问答【附音频】

爱情/如中国足球一样/没有未来 科学家揭秘微软小冰写诗

作家会失业吗?新人文科技之辩,微软小冰说不会

作者:钱旭红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