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剧种20余,歌剧为何最气势磅礴50年每演每新? | |
2019-05-17 11:22:42 作者:袁琭璐 |
以小说《红岩》为蓝本创作(改编)了大量文艺作品
【导读】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精彩剧目《敦煌》等15日已在上海拉开序幕,让爱好者大为忙碌和过瘾,眼睛和耳朵都浸没在艺术之美中。明天下午(5月18日),主题为《当“江姐”来到你身边》的第133期文汇讲堂主题也将为您做艺术导引,体验信仰的感染力。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李诗原、旅欧女高音演唱家曹金、歌剧《江姐》饰演者许洁,将作接力演讲,现场能欣赏到许洁演唱歌剧《江姐》片段。届时,还将送出若干6月12日的歌剧《江姐》演出票(此演出不对外售票)、曹金教授个人唱片《德奥艺术歌曲精选集——爱之歌》、文汇讲堂5月新书《大国坚守》等丰富礼品!点击http://whclub.whb.cn/报名。(详见文末相关链接)
讲堂近日采访了曾辞职义务推广红岩魂的“江姐迷”范晖莉,来听她讲述歌剧《江姐》有何魅力能让观众持续看30多遍?《江姐》近20个剧种差异在哪?红岩精神如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
看过30多场民族歌剧《江姐》,能将剧中所有的唱段乃至念白一个字不落地背下来,甚至连演唱的节奏、音乐的快慢、演员间的默契度都能听得出来……她就是“江姐”迷——上海市实验学校国际部教师范晖莉。江姐的故事,范晖莉非常熟悉。她看过电影《烈火中永生》,读过小说《红岩》,看过相关题材的数十种戏剧及电影、电视作品,还多次去往重庆渣滓洞缅怀烈士……俨然成了一个业余的“红岩研究专家”。
1965年至今,上海歌剧院演出了数百场歌剧《江姐》。自2001年新世纪版《江姐》上演起,每年“七·一”前后,范晖莉都会走进剧院再看一次,“有了感情以后,就像赴老友的约会一样。每次看《江姐》,几乎都能见到全场大合唱的情景,这就是《江姐》不变的魅力。虽然年年演,依旧看不够,常看常新。”作为观众,范晖莉见证了上海歌剧院三代“江姐”的传承和努力,作为“忠粉”的她也渐渐与导演和演员们成为了好友。而这解不开的红岩情结,还要从20年前说起……
2017年,上海歌剧院组织艺术导赏,50多位江姐的“粉丝”在专业演员的指点下演绎“审讯”和“绣红旗”的经典片段,范晖莉(左)脱稿上阵
曾辞职做《红岩魂》展览志愿者,4个月为10万观众讲解近千场
文汇: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江姐”迷,您的红岩情结源于何?
范晖莉:红岩的故事我从小就熟悉。记得1999年11月,我在《中国文化报》上看到了“《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在重庆首演的报道,触动了我的心弦。2000年7-8月,该展演来到上海云峰剧场,但演出不对外售个人票,我四处托人才拿到了入场券。当时参加演出的全部演职人员都是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虽是业余演员,他们却演得很真实,极具感染力,我连看了三场,也被震撼了三次,从此早已耳熟能详的红岩故事和舞台的魅力同时在我心中扎下了根。而以后的日子,我的生命便和它们再也分不开了。
《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剧照
继1991年、1996年,为纪念建党80周年,2001年3-7月,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红岩魂》——白公馆、渣滓洞革命先烈斗争史实展”第三次来到上海展出。开展前,主办方与承办方面向上海市民招募义务讲解员。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经过一周的培训,我背熟了厚厚的解说词,当时很兴奋,终于可以用自己的特长为社会服务了。开展没多久我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光靠双休日讲解,太不过瘾了,于是我辞去了外企的工作成为全职“志愿者”。前后整整三个半月,我们整个志愿讲解员团队为10多万观众讲解近千场,我个人讲了百余场,也算为当年的纪念活动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后来我便不断地搜集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眼界;同时也找机会在上海、北京的各大剧院关注当年相关红岩题材的舞台剧作品的创排信息;多次去歌乐山烈士陵园参加祭奠活动,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与那些已经逝去的生命进行一场场时空的交流。
2001年,范晖莉在《红岩魂》——白公馆、渣滓洞革命先烈斗争史实展上做讲解员
文汇:历史上有众多为革命牺牲的伟大烈士,您对红岩英烈的研究很深入,他们的特殊之处在哪?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理解他们的精神?
范晖莉:1949年 9月6日至11月29日是红岩英烈的集中殉难日,这段日子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在重庆解放(11月30日)前。他们之所以特殊,因为他们最有希望看到黎明,却最终在黎明到来前倒下,而他们虽然身陷囹圄,却依然满怀必胜的信念。我一直很好奇,真实的江姐也就是江竹筠身材很矮小,不到一米五,看她的照片也是一种柔美女性的形象,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在面对酷刑时为什么能表现得这么坚毅?我想可能真的就是一种信仰的力量,她担负着“要在丈夫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的使命。因为当时重庆的地下党遭到破坏,大批党员被捕入狱,造成这一局面的恰恰是由于地下党高层领导人的相继叛变,江姐自己也是被叛徒出卖的,所以她痛恨叛徒,坚决不能做这样的人。
范晖莉与多位“江姐”合影,从左至右为上海歌剧院第一代“江姐”任桂珍;歌乐山革命纪念馆职工、展演团演员童玲;歌乐山革命纪念馆职工余洁
《江姐》剧种近20个,歌剧旋律朗朗上口,歌词深入人心
文汇:您看过哪些关于“江姐”的剧目?哪一种形式最打动您?
范晖莉:《红岩》小说自问世以来,全国各地的剧团都纷纷以此为蓝本进行了舞台创作。除了电影《烈火中永生》外,歌剧《江姐》是最突出的。迄今为止,空政文工团已经复排了5次,先后有五代江姐活跃在歌剧舞台上。上海歌剧院也已经有了第六代的江姐,并且该剧成为了各大剧团上演以红岩历史为背景的范本,光以《江姐》为剧名的剧种就达20个。其中我看过歌剧、舞剧、沪剧、越剧、黄梅戏、评剧、京剧等,可谓是各有特色。歌剧主要以“江姐”为主线,其他剧种还会涉及到另外一些红岩英烈;沪剧、越剧对江姐的心理活动刻画较多,展现了她作为女性柔的一面;评剧则从红岩中”铁窗诗社”的诗人角度和语言来描述当时英烈们身处的环境;而舞剧比较特殊,没有台词,通过独舞、双人舞及群舞的多种形式来表现革命者的坚强和儿女情长。说到舞剧《红梅赞》,我想起了阎肃老师在作品创排的访谈中提到的一个小花絮:“原本该剧作曲想突破歌剧《江姐》音乐对舞剧的束缚,整个剧本的音乐完是全新创作的,修改了几稿后,很多专家都提出在某一个段落里还是必须要有《红梅赞》的旋律,否则观众接受不了。”
就编剧来说,其它剧种大多沿用了歌剧的歌词,但在唱腔设计上还会根据不同的流派特点(比如京剧《江姐》用的是程派)再做调整和演绎。相较而言,歌剧的普及性更强,因为那些经典的歌曲旋律朗朗上口,歌词深入人心,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就我个人而言,也更喜欢歌剧版《江姐》,喜欢歌剧的磅礴大气,而且除了《红梅赞》《绣红旗》,其他角色的唱段也很凸显人物性格和气质,从音乐表现力上来说,歌剧《江姐》是满台生辉的。
范晖莉收藏的所有和《红岩》有关的艺术创作的剧目的戏票和册子
电视剧《海棠依旧》总导演陈力曾说过的一句话,“重大历史题材难度就在于,你真要走进它,一定要有敬畏!”看红岩系列作品就是如此,要把自己放在剧中,和舞台上的演员共同体验那个年代的血雨腥风。《江姐》让我感受到一种力量,触摸到一种温度,汲取到一种滋养,所以无论看多少遍都不会腻。
文汇:此次华东师大时隔8年后复排歌剧《江姐》,您受邀为学生们做了一次红岩历史的讲座,期间也看了他们的排练,您觉得这些95后、00后的小演员们表现如何?
范晖莉:2011年,我在上海大剧院看过华东师大歌剧中心排演的《江姐》,虽然学生们的表现还有些稚嫩,但却十分打动我。看到这么年轻的演员去理解和拿捏这样一部分量十足的大戏,我能从细节里感受到他们的努力。《江姐》的每一次复排都是一次精神的传承和正能量的传递。年轻演员要演绎“江姐”这个角色不容易,而她们用真诚的创作态度打动了观众。今年4月我受邀给学生们做了一次《红岩魂》的主题讲座,主要是为了让这些小演员能够更多地了解那段真实的历史,进而走进那些真实的人物。这一次复排可以称之为“用青春致敬青春”希望他们能演出朝气,演出精、气、神。很期待6月12日首演大幕拉开的那一刻。
2011年12月,华东师大歌剧实验中心在上海大剧院隆重上演经典歌剧《江姐》
戏剧塑造英雄,也呼唤出大众内心的英雄
文汇:您认为红岩文化该如何传播?
范晖莉:在2001年《红岩魂》展览在沪开展前,我送去了5块亲手制作的展板一同展出,上面有我到歌乐山实地参观收集的资料和精选制作的英烈狱中诗集。传承革命的传统是要有人为之付出的,我就是其中的一个。时隔近20年,我常常在想,当年听过我讲解的一年级学生,如今也都为人父母了,他们还会给他们的孩子讲述那段历史么?仅靠语文课程中的必考篇目,孩子们能了解真实的历史么?所以我也是尽己所能做一些红色文化的推动:生活中,我常常会推荐年轻人看一些主旋律的作品,比如歌剧《江姐》。一部作品,演了50多年依然在演,依然还有那么多的观众,一定是有道理的,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希望他们能透过这些戏剧作品去了解和重温一段值得被铭记的历史,了解什么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追求。2011年11月,我也应时任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馆长厉华老师的邀请赴渝出席了小说《红岩》发表50周年的大型纪念活动。在我看来,参加这样的活动,你的肩上自然担负起了一种“传播信仰,匹夫有责”的使命。
戏剧是构建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在当下的浮华和喧嚣中,大众更需要《江姐》这样的作品。英雄总是由时代应运而生,这样的剧目不仅把他们塑造了出来,更把英雄从我们的内心深处呼唤了出来。
范晖莉写于2000年11月26日的小诗被制作成展板展于歌乐山革命纪念馆
文汇:您受了这么多年红岩文化和戏剧作品的熏陶,这对您个人或生活有哪些影响和改变?
范晖莉:2013-2016年,通过夜大的学习我获得了华东师大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期间我作为旁听生在上海戏剧编剧高级研究班学习了三个月。为什么会去读?因为我喜欢戏剧,渴望了解它,包括写剧评,这都需要有汉语言文学的功底。所以说,戏剧给我带来了力量,推动着我前进,也让我看到了自己更多的潜能。2012年,在国家大剧院观看了中国国家话剧院新创排的话剧《红岩魂》后,我的一篇剧评《十二年后的重逢》也刊发在了《国话研究》杂志上。
文汇:红岩英烈的信仰令人敬畏,您觉得信仰在当下社会该如何传承?
范晖莉:有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没有人生而伟大,只是有人做出了伟大的牺牲”。当下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没有像当年的那种大环境需要你站在生死边缘用信仰做决断。作为普通人来讲,我觉得最大的信仰就是敬业,比如我们做教师的,“教书”是我们的本分,但我看来更重要的则是“育人”,我的理解就是要引导学生用自己所学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有所贡献,这才是教师最神圣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信仰。有句话说得好,简单的事重复做就是专家;重复的事用心做那才是赢家,正如那些手工艺人。
现在我们所提倡的“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就是一种对真善美永恒智慧的信仰和传承,也就是回归初心,从我做起。
相关链接:
作者:袁琭璐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