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正:发言人如何追上公共危机中的假故事|嘉宾新著先睹㉔ | |
2019-09-04 11:20:42 作者:赵启正 |
【栏口词】热点问题的学术解读平台——文汇讲堂至今已举办了135期,汇聚了270余名各界精英和学界领军人物。2019年的“嘉宾新著先睹”,摘编学者、嘉宾从2018年7月至2019年年底出版的新著、序、主编说,展示学者们最新研究成果,彰显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和中国力量。栏目将从7月13日起至12月,每周2-3期。7-8月已刊发22篇,9月将刊发13篇。
今分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原国新办主任赵启正(文汇讲堂第23期嘉宾)为《新闻发布实训》所写的“新闻发言人的使命与智慧”一节。该书的作者涵盖业界和学界,均为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化建设进程中有着重大影响的见证者、亲历者和研究者。对于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来说,它是一本知识型教科书;对于指导新闻发布、媒体采访、舆情引导、危机信息管理来说,它又是一部应用型工具书。
《新闻发布实训一一新闻发言人的使命与智慧》,主编高钢、万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05月,定价78元
【前言选编】
信息公开: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探索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新闻信息和公共信息的传播与社会发展形成了相互作用的依存关联。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变迁不只是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变革推动的物质财富的创造和积累过程,还是人民为谋取物质生活的富庶和精神生活的自由而重新定义并重新获取生存权与发展权的重大历史变迁。
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就是这个历史变迁过程的产物。把政府的决策意图和决策过程告诉人民,把社会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告诉人民,让人民在对自身生存环境准确认知的基础上,判断自身利益与环境变化的关系,从而为维护自身利益做出理性的选择。与此同时,政府将自身运行置于公众视野之中,让公众审视其执政的意图及能力,实现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认知交流,最终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行为互动。
非凡的历史变迁往往伴随着特别的奇迹。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到第16个年头,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由此开启了信息传播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全方位改变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改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基础结构和传统方式,极大推动着人民的信息知晓、信息共享、信息创造和信息利用,把人民的信息权利以全新的方式赋予人民。互联网引发的信息传播的革命,再次成为推动社会深层变革的前导力量。在充满矛盾与冲突的信息革命与社会变革的交叠演进中,我们看到:
● 公众知情范围不断扩大。
● 公众表达空间不断拓展。
● 公众监督权利不断加强。
● 公众参与机会不断增多。
● 公众协商机制呈现在社会生活中。
和科技事物具有正负双重效应一样,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巨大兴奋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困惑。第一,个体信息的公共传播平台普及,公民媒体时代到来。第二,信息的网状传播结构形成,信息传播影响力的立体效应呈现。第三,信息传播能量迅速转换为社会变动状态。
互联网是个网状结构,信息和应用四通八达地高速传播
在这种完全改变的信息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公共信息传播的社会责任就更为重大。特别是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类机构需要向人民告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基础情状信息、事态变动信息、领导决策信息、专业知识信息、实用方法信息和文明理念信息,提供理性认知,推动社会前行。
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化建设已经走过十五年,如今,新闻发布制度已经在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各个机构普遍建立,新闻发言人正在形成一种特定的工作职业,政府信息公开也开始步入法制轨道,政府信息发布被视为一种基于对人民信息权利尊重的执政责任日益成为社会共识,中国社会的一番新的改变就由此启动。
——高钢(2019年1月)
【正文选编】
新闻发言人如何拥有“评与论”的智慧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灾难降临,让北京市政府,乃至于中央政府遭遇了严峻的考验。在面对这种公共危机的管理过程中,信息发布和信息公开的重要性第一次广泛深刻地为社会各界所认知。
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适应新的信息舆论传播环境,做好信息公开与舆论引导工作,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审时度势,及时提出并积极推动在国务院相关部委进行试点,设立新闻发言人,由此开始了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化建设的征程。
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化建设经历了从试点到推广,从个别到普遍的过程。如今,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机关到企事业单位,都普遍建立起了新闻发言人制度。
新闻发言人需有常设的新闻发布团队做支撑
我国的干部序列当中并没有发言人的位置,任用标准也是各单位自行决定的。重要机构的新闻发言人应该是专职的。新闻发言人不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而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他要随时观察国内外舆论,观察本领域有关的动态,研究相关政策,与时俱进地进行“议程设置”。有这些准备,才能保证新闻发布的成功。
一个机构不能只是孤立地任命一位发言人,还要有常设的新闻发布团队做支撑,否则一个人再优秀也孤掌难鸣。我在担任全国政协大会新闻发言人时,就请由政协的干部、主流媒体的编辑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博士生组成的小团队帮助我收集各方信息,同时设计可能的答问要点。
2012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由大会发言人赵启正介绍会议情况,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我在国外做过很多调查,一个新闻发言人手下是有一群人在忙碌的。成员一定要专业化、专职化。突然发生一个事件,没有经过训练的新闻发言人是必然应对不好的。要有工作团队,大家协同工作。
新闻发言人也应当能够列席所在机构的重要会议。法国总统的一位资深发言人跟我说过,他作为发言人最重要的工作是跟着总统走,总统到哪儿,他到哪儿。他只有了解总统的思想、观点和决策,才能做好他的发言人。
单位领导对新闻发言人要有足够的体贴、足够的宽宏,不能因为新闻发言人偶尔的失误就苛责。令我和许多发言人印象最深的例子是,“7·23”甬温动车事故后,没有给发言人了解情况的时间,就让他仓促上阵,结果有两句非政治性的“失言”,就将其免职,这样的处理方式值得探讨。政府各部门的领导必须为发言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护。
应对公共危机事态,必须建立起有效的责任系统
国家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已有明确规定,要及时、要准确。经验告诉我们,每当遇到突发事件,不及时说明事实、我们的立场和处置办法,常常就会失去最好时机,给事业造成很大伤害。
当事情发生时,你不及时地讲真故事,别人就会讲假故事,因为假故事离奇和制造者别有用心,它“跑”得快,真故事往往“追”不上它。
突发事件有复杂性,要做到迅速、准确地发布,就得讲究效率。所以,报道好突发事件,首先必须建立起有效的责任系统,这个系统要极其高效才行。
所谓新闻发布,不是有了紧急事态和突发事件才发布,而是在日常就要建立本机构新闻发布的机制,随时发布应当让公众知道的信息。
这里包括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有新闻发布工作的小组,他们平时要关心与本机构有关的社会动态,包括民意,包括政策变动,包括自己同类的其他城市或其他机构的动态。这样就有一个观察和了解,知道国情,知道政策,知道本行业行情。
第二,平常要有充分的准备,要有“议程设置”。比如医院,如果发生严重的医患冲突甚至聚众闹事,怎么办?有预案的话,一步一步执行起来不会有大的闪失。
第三,发生危机事件的时候,新闻发布只是危机处理中的环节之一,还要顾及其他工作环节的进展。比如灾难事故,要考虑如何让损失减少到最小,如何救治伤员,如何恢复交通等的应急处置。
第四,在发布当中,人比财产更重要。不能在发布会上,说了很多事情,最后再说人员伤亡,甚至对伤亡情况含糊其词。这是不对的,首先是人的安危,然后再是其他。
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傅莹
面对尖锐问题,越敏感越有回答的必要
敏感问题往往是社会尤其是国际社会特别关注的问题,越是敏感的问题越有回答的必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是清楚的回答,而不是含混的回答。含混的回答,会使敏感的问题更加敏感,延续对问题疑惑的时间。
对于敏感问题的背景、发展的过程、国内外主要媒体的报道、国际舆论以及本国政府的态度、本国的民意,所有这些情况我们都要做仔细研究,有所储备。
每天都有新的问题出现,不能用几年以前的见解或情况来对付今天的问题,新闻发言人自己要随时了解这些敏感问题的进展。
在发布会现场,新闻发言人应该有怎样的表述风格?
要表达正确,事实准确,表述严谨,留有余地。
简化语言,突出核心观点,避免节外生枝。
要口语化,少念稿,少用术语。当记者听不懂的时候,你的话没有任何作用。
碰到尖锐的问题要心平气和,要在逻辑上说服提问者。
不要为幽默而幽默,不可意气用事,不必卖弄聪明。
第一,要表达正确,事实准确,表述严谨,留有余地。
第二,简化语言,突出核心观点,避免节外生枝。
第三,要口语化,少念稿,少用术语。当记者听不懂的时候,你的话没有任何作用。
第四,碰到尖锐的问题要心平气和,不要做出吵架的姿态,进行严厉的指责,要在逻辑上说服提问者。
政府各部门的发言人在台上时不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政府讲话,不能感情用事。他一定是表达政府的立场,而不是表达个人的情绪与好恶。
在发布会现场不必过于刻意追求所谓的“技巧”,技巧不是最重要的要求,有几点要提起注意:
其一,不要为幽默而幽默,生动往往不一定准确,容易出节外生枝的麻烦。
其二,不可意气用事,不必“怼人”,那容易说错话。理直气壮在胸,心平气和在外。
其三,不必卖弄聪明,倘若你卖弄聪明,那记者们会表现得更“聪明”,非“打倒”你不可。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
提高发言人的素质,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
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带来了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变革,社会的发展变化之快速与剧烈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与此同时,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中国面对的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在这样的变革时代,新闻发言人需要加强理论、政策、法律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充分认识和了解当代全新舆论传播格局下的新闻传播规律,扩展知识领域,增进品格修养,提高专业能力,使新闻发言人的工作适应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闻发言人只有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才能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
新闻发言人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我在2003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两次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把新闻发言人的素质概括为三句话:
政治成熟,立场正确,勇于负责。
内知国情,外知世界,兼修文化。
讲究逻辑,有理有节,善待记者。
——袁琭璐选编自赵启正《新闻发言人的使命与智慧》一章,标题为编辑所加
【目录】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物理专业,后从事科研、设计工作20年,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4年起历任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副市长兼任浦东新区管委会首任主任。1998年起任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2003年起积极倡导、组织并推动了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化建设,是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化建设的示范者、推动者。
著有《向世界说明中国》《江边对话——一位无神论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交流》《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跨国对话——公共外交的智慧》《浦东逻辑——浦东开发与经济全球化》《浦东奇迹》等十余种著作,有的被国内外译为多种外文版本。
2009年,赵启正做客第23期文汇讲堂《跨文化交流——当代人的基本功》
【编辑感言】
赵启正是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首创者,他每一次关于这个话题的阐释都有与时俱进的新内容融入,这一节中谈到处理公共危机中的谣言、假故事,就非常有针对性,对实战也很有帮助。这也提出一个潜在的挑战,自媒体传播时代,公众如何辨别真假,如果新闻发言人功能缺失,就容易让不真的消息满天飞。(袁琭璐、李念)
【留言有奖】
留言有奖,从速码字!欢迎各位读者在【嘉宾新著先睹】稿件下方留言,我们将从留言者中评选出若干优质留言者,送出嘉宾新著!(每月一评)
【嘉宾阵容】
第21本开始的相关链接(1-10/11-20请从第11、21篇文末链接里查询):
栏目策划:李念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