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王俊秀:打工者愿复工吗?调查揭示疫情下的信任 | 防疫·专家谈 | |
2020-02-10 18:25:54 作者:李念 王俊秀 |
2月3-4日发出的约三千份问卷中关于打工者复工情况的调查
2月10日是全国复工首日,各地返岗的职工会带着怎样的心态?为什么说面对此次疫情人们的信任感在不断增加?群众对政府、科学家的信心增幅有多大?文汇报记者李念10日连线采访了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俊秀。他带领团队从除夕开始做大型社会心态调查,目前已经公布了三份结果。调查显示:随着疫情发展,社会的信任度在大幅提升,对抗疫取得胜利的信心也大为提升。
除夕夜发出调查问卷,初一收到1.1万份答复,社会心态影响防疫
文汇报:很高兴看到你从大年三十(1月24日)至今的调查,已经有三篇调查结论在“社会心态”微信公号上刊发。为什么你和团队在钟南山院士1月20日宣布新冠肺炎会“人传人”后就着手开始调查?
王俊秀:我们团队就是长期关注社会心态的。社会心态研究和一般心理学略有不同,心理学是关注个体心理,而社会心态是聚焦宏观社会心理,以及不同的群体怎么想。在钟南山宣布存在人传人后社会的反应立刻不同了,我们马上意识到我们需要关注疫情下的社会心态,就着手搜集网络上各类舆情信息。22日那天就写了第一份报告,因为没有调查数据,主要是通过微信、微博转发的网络文章来分析,也利用一些网络文本的情绪分析技术,但对社会心态研究来说,信息不够全面。
所以,在23日中午我们决定启动问卷调查,24日下午在智媒云图的问卷宝平台上发布,反馈出乎意料的踊跃,到大年初一上午,已经收到1.1万份,我们把第一批数据分析后形成第一个研究报告,因为问卷是在持续收集中,从初一下午到初五中午,我们对第二批数据进行分析,完成了第二个报告。往常1.1万份问卷要用一个多月才能完成,面对全国性的疫情大家都有表达需求,因此会如此之多之快。
我们之所以要做社会心态研究,一方面,疫情防控需要了解社会心态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另一方面,社会心态需要引导,使其有利于疫情防控。
1月31日,《新型冠状病毒大众心理防护手册》电子版正式上线发布,免费提供给广大民众阅读。这是全国第一本针对本次疫情推出的心理防护读物
文汇报:17年前的非典,社会心理学人是怎么做的?
王俊秀:对社会心态的关注是我们的目标,这类调查是我们科研的常态,在以往的大事件中我们也都做,比如奥运会前后。但这次不同,工作常态化+快速反应。非典时期并没有现在这样快速反应的条件,当时互联网没有这么发达,一般依靠电话调查的形式,调查题目就不能多,调查难以深入,也很难做大规模的调查。现在在线的问卷已经是惯常用法,我们平时都是线上调查和线下调查结合的。这次疫情爆发在春节期间,加上疫情的原因,入户的问卷调查肯定不能用,网络在线调查就是最好的方式。到现在,我们已经收到2万多份问卷。我们的调查会一直延续到疫情结束,研究报告的发布会选择一些重要的节点,春节至今,团队10多个人都没有休息。所以,你目前看到了三份。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俊秀
疫情当前:打工者们愿意复工吗?
文汇报:2月10日是全国企业复工日,你在2月8日发布的《疫情当前:打工者愿意复工吗?》非常及时。这份调查问卷在2月3日和4日发出,被调查人群是发布招工信息的“打工网”上注册人员,年龄在16岁到60岁,共发3021份,回收到2977份,回收率98.5%。其中初中毕业生占40.6%,高中及以上毕业者占44.6%,男性占86.6%,职业以生产线工人为主,兼有快递员、搬运工、司机、送餐工、日结工、保安和保洁,其中的信息也引人关注。我们注意到80%被调查者想上班,10.4%已经在上班。在生活费调查一栏,拥有2个月费用的占35%,不足半个月的合计占据47%,可见及时复工也是防疫的重要组成部分。你怎么看这些数据?
王俊秀:这个问卷的结果其实在2月4日当晚就出来了。我们做这个农民工复工调查是希望了解国内一些急需的防护物资生产能不能有足够的工人。这个问卷调查是和“我的打工网”合作的,我们平时就很关注二代农民工这个人群,认为他们是中国产业生力军,我们这次调查对象八成是制造业工人。从我们以往的调研看,制造业职业稳定性不如服务业,他们不愿意签长期的合同,向往更自由的生活方式,经常会变换工厂、工作。这些务工人员很年轻,83%的被调查对象人集中在21岁到35岁,一般月收入在4000元,因为在单位住,消费并不多,基本上是纯收入,他们不像父辈需要回去盖房子,一般会直接消费掉,对复工有较强的愿望。
蓝领工人相信企业会保护好自己的安全,体现高度信任
文汇报:你对这个群体确实很了解。今天下午上海防疫新闻发布会上公布,制造业企业80%有复工意愿,复工率达70%。在这份打工者调查问卷中,相信“工厂会保护好自己的”占55.6%,选“不会不上班的”占据29.9%,总量占据86%,可以说有相当高的信任度。你怎么看?
王俊秀:确实,复工和防疫是一对矛盾,城市管理者和企业考虑会不同。从经济角度看不得不复工,但从疫情反复带来的风险看当然不希望复工,一些地方政府也会面临财政能力支撑这个问题,但大多数中小微企业肯定希望复工。这就涉及到社会学中风险社会里的一个常识:风险的分配其实很难做到真正公正,尤其在蓝领工人身上,复工矛盾在白领是不突出的,他们大多可以错峰或远程办公。而平时的劳资关系中,也会有些矛盾,但这组数据表明,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的普通工人对企业主有高度信任。这令人欣喜。
2月10日起,随着企业陆续复工,加大了公交车厢消毒力度,进一步确保市民乘客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对政府、医务、媒体的信任感提升带动了战胜疫情的信心
文汇报:把初五的问卷和除夕、初一的作比较,被调查者认为信息公开及时性从48.6%上升到64.1%;透明度从50.1%上升到了66.6%,都有高达16%的提升。央媒的可靠性从89.5%上升到93.3%,政府信息的可靠度从76%到85.6%,地方媒体的可靠度从76%到84.2%,知名微信公号的可靠度从54.2%到58.1%。而熟人发来的内部信息,可靠度从39.7%下降到31.7%,下降幅度还是相当大的。从这里,我们可以解读出信息透明和信任之间怎样的关系?
王俊秀:这两组调查的间隔时间非常短,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都记得大年初一,习近平总书记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一些驰援的医疗队伍在除夕夜出发,政府防控措施全面升级,主流媒体报道也随之加大。调查中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和透明度都有很大的提高。这组数据告诉我们,权威渠道的真实信息才是信任的源泉,权威部门的失真信息是对信任的最大伤害,民间渠道会在权威不发声的时候出现,如果主流媒体不及时发声,自媒体或所谓熟人的信息就会泛滥。因此,信息公开,就会增强社会的信任度,信任是一种宝贵资源,它可以转化为社会程序的润滑剂和稳定剂。
非典时流行一句话:信息公开是最好的“疫苗”。此话很有道理,虽然疫情控制是全方位的,医生、科研人员非常重要,但在社会心态层面,我们可以看到这组递进关系:信息公开,信任增加;信任增加,信心倍增。万众一心抗疫情的“心”就在于坦诚地把信息公开,赢得信任,凝聚信心,大家一起努力,形成万众一“心”。
加强信息公开,上海从2月7日起每日公布确诊病例活动轨迹
务工群体对防疫措施知晓率高,滚动传播起到作用
文汇报:你还调查了防疫期间科普的效果,在对打工群体的调查中,知晓防疫要洗手的有95%,不去人多的地方占92%,不串门占91.2%,不聚餐占88.4%,戴口罩占87.1%,适度运动占68.3%;这个知晓率非常高。另外,不外出占69.2%,外出1-2小时占29.9%,外出3小时以上占4.3%,6小时以上占2.7%。这些防疫知识可谓深入人心。你从中读出什么?
王俊秀:在长期的调查中,我们对打工人员比较了解,这些打工人员的自我管理能力不是很强,疫情的时候也有人出去玩,我们这个调查也是担心这种现象是否普遍。根据调查,他们对疫情防护的知识了解程度比较高,知晓率高虽然未必代表执行率也高,但知晓率低的话防控肯定不会到位,从这次调查的防疫知识知晓率看,确实我们的反复传播深入人心,这也是对主流媒体的鼓励和肯定。
防疫期间科普效果的调查结果
仅开展对病毒知识的普及还不够,需要培养科学思维
文汇报:另一则调查结果也表明了打工人群对防疫科学的关心,比如在最关心的话题中,“自己、家人亲友所在区域疫情或潜在风险”始终排在第一,“疫情感染、扩散信息与统计数据”排第二位。“权威专家的分析和解读”从22.5%上升到23.3%,跃居为第三。这次疫情发生后,也有人认为是提升国民科学素养的最佳时机,你是否这么认为?
王俊秀:确实,前两个关注点始终未变化,这是人的本能,关心自己的健康和家人的安危、地区的风险。
这次不仅是对病毒知识普及的好机会,还是进行科学启蒙的好机会,培养人们用科学思维来思考。以美国的瑞德西韦药为例,在美国病例有效后,很多人不理解为何不直接从美国拿来用,因此要告诉大家科学研究中的“双盲实验”是什么,为什么重要,让他们理解科学研究的逻辑。同样的,这个问题还涉及到法律上的同情用药问题,也是一个普法的机会。
科学知识的普及所起的作用一则是打消疑虑,阻断谣言的传播,也是普及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启蒙,让大众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才能在将来辨别哪些是真实信息,哪些是不实信息。
重大疫情下的社会情绪完全可以通过重大措施、信息透明来引导
文汇报:你给出的社会情绪调查特别有价值,突发灾难前的应激心理很正常,需要合适的应对、及时的心理干预。从前后两次调查样本看,以5分来测量,乐观情绪从2.7到3.0,平静情绪从2.4到2.7,而恐慌情绪从4.2到2.8,其他悲伤、愤怒、无助等负面情绪都有所下降。你怎么解读?
疫情期间社会情绪调查结果显示:负面情绪均有下降
王俊秀:疫情面前社会强烈的情绪波动是正常的。大年三十之前大家的重视是不够的, 这是我们所担心: 这么大的疫情不惊慌会出问题;而大年三十之后的焦虑、担忧达到了顶点,这是对疫情不能得到控制的担心;到了初一,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部署,舆论不断引导之后,社会情绪缓和了,正向情绪上升。当然,如果疫情防控常态化,我们有有效的应急预案,有充足的物资储备,大家就会更从容一些,不会出现不必要的恐慌。当然,要说明的是,因为目前调查报告基本上是我们全国样本的平均数,湖北和武汉疫区的样本数量还并不多。
从社会情绪看,除夕夜是一个转折点,之前是不够紧张,之后慢慢趋向平和,这一过程可以看出,社会情绪是可以管理的,面对如此重大的事件,如果政府和各部门的应对跟不上,负面的情绪就会大量出现,恐慌、愤怒、怨恨的情绪就可能爆发。
复工潮或许会暂时降低一些公众彼此之间的信任,但很快会恢复
文汇报:今天是复工第一天,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特大城市和枢纽城市,都面临着返城潮,你认为社会情绪和信任度是否会因此而出现波动?如何应对?
王俊秀:这是社会心态的特点,人们都很希望了解其他人的态度,特别是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大多数人看到了全社会的行动,大家会比较安心。社会心态中的信心除了来自政府、医务人员、科研人员外,社会各界的作用更重要,特别是广大民众。返城复工后,社会心态难免会出现起伏,政府已提前发出风险预警,媒体也在不遗余力地提醒,我相信,社会心态会有波动,但最后还会恢复理性和平静。
随着返工潮的来临,上海虹桥机场停用自助测温通道,以人防加机防双保险
社会治理需要多方力量参与,此次展现了新群体的爆发力
文汇报:你的调查问卷还将继续到2月29日,这是非常有价值的问卷,让我们知晓自己和自己周边人的态度。从这次疫情的问卷调查看,你对中国社会的治理能力提升有哪些建议?
王俊秀:我希望调查能够再做下去,直到疫情结束,从头至尾详细跟踪社会心态的变化。一方面,问卷填写的时间长度和所在位置非常精准,这些一手资料非常珍贵;另一方面我们持续的调查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社会心态新变化的信息,供他们决策参考,我们中国社科院是一个智库,为国家的决策提供建议是我们的职责。
从目前来看,再一次证明了我们国家的社会动员能力非常强,这在以往多次重大灾难都有体现。社会治理是需要多方参与的,这次一些新群体显示了他们的力量,比如,武汉公共交通停止后,立刻形成了一个4000人的私家车团队,接送医务人员。再就是社会的许多行动都是通过互联网方式进行的。社会治理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要让社会多种力量发挥作用。
另外,这次疫情也暴露了社会治理中的一些问题。疫情是一面镜子,是一次全民大考,确实“照”出了、“考”出了在应急管理、公共卫生、国家储备等方面的短板不足。毫无疑问,疫情终将得到控制,但疫情结束后,存在的不足要认真反思。面对这次大考,我们交出的答卷能打多少分?打“赢”了战“役”,疫情得到控制只能算60分。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一下,总结教训,抓紧制订今后的应急预案,争取让这样的疫情不要再发生。
欢迎您填写“关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态度调查”问卷二维码
相关链接:
访陈凤英:中国世界经济关系的“至暗时刻”已过 | 防疫·专家谈
访郭齐勇:该不该吃野生动物?重拾“天人合一”智慧 | 防疫·专家谈
访彭凯平:应激反应正常,抗疫情中变“抑郁”为机遇 | 防疫·专家谈
访汤蓓:前5起PHEIC始末,看中国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 | 防疫·专家谈
赵国屏院士:17年前SARS如何在一个晚上从香港传向全球 | 防疫·专家谈
赵国屏:2009年甲型流感无大恙,受益于SARS经验和教训 | 防疫·专家谈
钟扬:人类与病毒之间的“军备竞赛”能否胜出?| 防疫·专家谈
钟扬、赵国屏:彻底灭绝流感很难,因为它会变异重组 | 防疫·专家谈
赵国屏:人类基因石器时代已定,病毒无法淘汰现代人 | 防疫·专家谈
作者:李念 王俊秀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