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展6|王兆鹏:词人辛弃疾还是南宋情报专家、预言家… | |
2019-08-22 13:14:37 作者:王兆鹏 |
【导读】8月17日,上海书展第四天,由上海学生阅读联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共同主办的书展系列活动国学馆“七天七堂课”也进入小高潮,由宋代文学研究权威王兆鹏教授带来关于辛弃疾的英雄诗词人生的别样解读。主讲者王兆鹏,乃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曾打造大数据“全景式”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今天分享其演讲整编。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王兆鹏
辛弃疾的英雄传奇
在宋词史上有三位英雄——岳飞、文天祥和辛弃疾。岳飞是从小想当英雄,最终成了英雄;文天祥是压根没想当英雄,但最终成了民族英雄;而辛弃疾是从小想当英雄,却始终没能成为政治、军事上的英雄,反倒成了词坛上的英雄。
*自诩英雄:少年意气到晚年豪情,诗作为证
辛弃疾一直以英雄自诩。
他少年有首词《金菊对芙蓉·远水生光》,下阕是:“追念景物无穷。叹少年胸襟,忒煞英雄。把黄英红萼,甚物堪同。除非腰佩黄金印,座中拥、红粉娇容。此时方称情怀,尽拚一饮千钟。”大意是,少年时,我想当国防部长(将军)、立功、配帅印,再找一位美女陪伴。事业爱情双丰收,那才叫爽。等到我的理想实现了,一定要饮上一千杯酒来庆贺。
辛弃疾35岁,正值青壮年,他在南京写了一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当时他回南方已十多年,但一统天下的理想还未实现,想辞职回去闲居,又怕被天下英雄耻笑,很郁闷,词里说:“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晚年,他又有词《满江红·倦客新丰》。“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翻沈陆”,如果重用我,我会让中国雄起,而现在我虽胸中有万卷书,却只能沉沦民间,没有人顾念我。
从少年到壮年至晚年,辛弃疾的英雄理想一直贯穿于他的词作中。
什么样的人物算英雄?刘劭《人物志》里面,有对“英雄”的定义:“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人们把智慧和武力两方面都非常卓越优秀的人称为“英雄”。
英雄有什么特质?英雄“必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韩信是也”(《人物志·英雄》)。
“聪能谋始”是在事情没开始前就能预见事态发展趋势,做出规划;“明能见机”,是说善于把握机会;“气力过人”,强调个人的力量;“勇能行之”,是说有强大的行动力和执行力,能够有勇气把战略思想付诸实践;“智足断事”,是指有智慧,能看透事物本质之后做决断。
既然辛弃疾自诩为英雄,那么他有这样的英雄特质吗?有没有些传奇故事呢?
*英雄传奇1:22岁率众起义,投耿京共图英雄业
从外表来看,辛弃疾天生一副英雄相。史料记载,辛弃疾“肤硕体胖,目光有棱,红颊青眼,壮健如虎”,一瞪眼会电死你,目光里透着威严,精神壮健如虎,武功高强,是天生的武将。
辛弃疾
辛弃疾的传奇故事很多。他出生于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正好在金人占领区,所以他从小就深受民族歧视和压迫,立志统一天下,结束南北分裂的局面。
22岁时,辛弃疾率众起义。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兵60万南下攻宋,行前预收老百姓五年赋税,中原民怨沸腾,老百姓纷纷起兵造反。辛弃疾也召集了两千人起义,投奔义军将领耿京部下,任掌书记(相当于秘书、参谋)。
辛弃疾起义,不是为了当绿林好汉,而是想借助耿京的力量,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不久,他们就从一两万人的部队扩大到25万人的规模。
辛弃疾为什么要在1161年起义?这里就体现了他的“聪能谋始”“明能见机”。
其一,那年,金主完颜亮率众南侵,北方相对空虚,起义军能够趁机壮大。辛弃疾率众起义,正当其时。
其二,辛弃疾为什么不自己单干,而要投奔耿京?这也是他有远见的地方。辛弃疾深知,自己力量薄弱很容易被官军剿灭,所以他带着两千兵力的投名状,投奔耿京,以获得耿京信任。果然,一到那里,辛弃疾就担任了主帅的秘书参谋,可以参与决策。
可见,辛弃疾善谋划,也善于把握时机。
*英雄传奇2:斩义端夺回帅印,稼轩才兼文武世无双
辛弃疾投入耿京麾下后,又发生了一件事。辛弃疾认识一个和尚叫义端,手下也有几千义兵。辛弃疾就说服他也加入耿京部队,但没想到义端是个投机分子,居然把辛弃疾掌管的帅印偷走了。耿京非常愤怒,说你推荐了个什么人,要军法处置。辛弃疾说,给我三天时间,三天之内如果抓不到义端,夺回帅印,我就提头来见。
南宋与金对峙形势
辛弃疾判断,义端一定会走小路投奔金兵。于是,抄小路截住义端。义端一看辛弃疾来了,吓得要死,说:“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辛弃疾不理会他,手起刀落,当即结果了义端的性命,夺回帅印。
遇到突发状况,辛弃疾单枪匹马,干脆利落,胆识过人;义端非等闲之辈,但见到辛弃疾追来,却只有求饶的份,这从侧面反映辛弃疾武功过人。书读得好,武功还高强,辛弃疾可谓是文武双全。
*英雄传奇3:劝耿京决策南向,破敌策幼安未雨绸缪
耿京召集到25万人的军队后,辛弃疾便向他建议,把军队拉到南宋,以求发展。
当时,金主完颜亮带着百万大军南下,在采石矶遇到南宋军队英勇抵抗。金兵被击退。完颜亮命令第二天继续渡江,如有临阵脱逃,格杀勿论,一时人人自危。当晚发生军变,部下立斩完颜亮,群龙无首的金兵只得撤回北方。
与此同时,金朝的新皇帝世宗继位,他下了一道赦令:“在山者为盗贼,下山者为良民。” 赦免抗金义军。于是,很多义兵纷纷解甲归田。这种情况下耿京、辛弃疾的军队独木难支,所以才有了辛弃疾“劝京决策南向”一事。
这也体现出辛弃疾的“聪能谋始”“明能见机”“智足断事”。危机还未出现,他就预感到危机,并为部队谋划摆脱之策。
*英雄传奇4:擒叛贼飞身脱险,情报立功,15年升官至顶
更传奇的是,辛弃疾说服耿京投奔南宋之后,耿京派他的副手贾瑞和辛弃疾等11人,到建康(今南京)面见宋高宗。宋高宗听说南宋可以增加25万人的军队,很高兴,立马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相当于军区司令员),辛弃疾也被封了官。辛弃疾一行兴冲冲地返回山东。刚到海州(今连云港),就接到情报——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拿着其人头到金国邀功,25万人的军队也全部溃散。
面对这样的晴天霹雳,辛弃疾该怎么办?要知道,他可是满心欢喜想率领大军回到南宋,这下怎么跟南宋朝廷交代?
那个时代,没有视频,没有照片,没有25万军队的凭证。现在首领耿京被杀,辛弃疾怎样向朝廷证明耿京实有其人。在这危急关头,辛弃疾做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冒险决定——活捉叛徒张安国。
他即刻带领50名勇士,如神兵天降,直闯五万金兵驻守的大营,“如挟狡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于酒席上生擒张安国,飞奔而去。
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美芹十论》,论及了辛弃疾的兵法
有人怀疑这段故事的真实性。当时没有现代化的飞机运输设备,辛弃疾怎么可能快速从金兵营地脱身。
我们来看看辛弃疾的战略思想,他在《美芹十论》和《九议》中有谈及。
“臣闻天下无难能不可为之事,而有能为必可成之人”(《美芹十论·久任第九》),意思是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最关键是要有能做而且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人。言下之意,我辛弃疾就是这种“能为必可成之人”,就要使这“不可为之事”成。
辛弃疾11岁就跟随爷爷深入金人后方侦查敌情,所以有强烈的情报意识,所谓“知敌之情而为之处者,绰绰乎其有余矣”(《美芹十论·察情》),这在那个时代很难得。想来辛弃疾回到山东后,肯定是先派人侦查敌情,了解金兵什么时候比较松懈,好趁机抓人。
但不了解敌我双方虚实,只管硬打硬拼,无异于把羊群赶到老虎阵里,白白送死。
所以在经过一番缜密侦察后,辛弃疾又做了战略布局,事先埋伏在金兵营地周围,再出其不意、突然出现在金兵酒席宴会上,快速把张安国绑住,离开。等到金兵反应过来,他们已经消失在夜幕当中。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今天,一定会被刷屏,成为网络热点,辛弃疾必定成为网红中的网红。
《爱国志士辛弃疾》连环画本,山东美术出版社,1984年
辛弃疾冒这么大风险当然是有自己筹划的。带25万大军回南宋,本可以作为他日后官场晋升的资本;但25万大军没了,活捉张安国是唯一的法子,他想,既可将张安国作为金国的人质,又可向南宋朝廷证明25万军队的存在,展示自己非凡的智慧、盖世的武功、超人的胆略,一举多得。
果然,生擒张安国为辛弃疾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南宋诗人谢枋得就称赞他:“公精忠大义,不在张忠献、岳武穆下。一少年书生,不忘本朝,痛二圣之不归,闵八陵之不祀,哀中原子民之不行王化,结豪杰,志斩虏馘。挈中原还君父,公之志亦大矣!”宋孝宗知道这件事后,也很欣赏辛弃疾的才干。
相较于同时期的张孝祥、范成大和陆游,辛弃疾回到南宋后,仕途升迁的速度也是比较快的。辛弃疾花了15年时间坐到安抚使的位子(相当于省军区司令员);升为安抚使,张孝祥状元出身,用了10年;范成大用了17年;陆游一辈子也没达到这个级别。
*英雄传奇5:平茶商叛乱首功,预言金亡国一年不差
1175年,在常德、益阳一带,发生了一场茶商叛乱。茶商因为政府收税太重,无法生存,于是武装反抗朝廷。朝廷派了两万正规军去镇压,都没成功;调换了三任提刑(相当于现在省公安厅厅长),也无济于事。
最后派辛弃疾去,花了两个月,就彻底平息了叛乱,可见他厉害过人。
辛弃疾还是一位预言家。1172年,33岁的辛弃疾就预言,金朝60年后一定会亡国。结果到了1232年,汴京被蒙古人占领,金朝垮台,这与辛弃疾预料的一年不差。
辛弃疾武功高强,智略过人,但只是牛刀小试了几回,没能在战场上大展身手,建立不世功勋,是一个悲剧英雄。
辛弃疾的英雄壮词
不过,词人的不幸却成就了词坛的大幸!辛弃疾没有成为政治、军事上的英雄,却成了词史上开疆拓土的英雄。他的英雄词写得雄浑悲壮,颇有气魄。唐宋词大多是柔柔婉清丽的小夜曲,而辛弃疾的词,好多是激昂雄壮的进行曲。
*《一枝花》:“千丈擎天手,万卷悬河口”
“千丈擎天手,万卷悬河口,黄金腰下印,大如斗。更千骑弓刀,挥霍遮前后。”
(《一枝花·醉中戏作》)
他有擎天的千丈巨手,可以扭转乾坤;胸中有万卷书,可以济世安邦。希望功成名就之后,腰挂黄金印,像英雄一样在大街上被人簇拥着前行,尽显威风气派。
元大德本《稼轩长短句》
*《破阵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1183年,44岁的辛弃疾应老朋友陈亮请求而创作的,是辛弃疾壮词的杰出代表。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直说将士们吃牛肉听音乐,太通俗直白,没有诗意。于是,词人用“八百里”和“五十弦”两个典故来表现。“五十弦”指弦乐器,泛指乐曲。“八百里”,指牛。《世说新语·汰侈》里记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八百里分麾下炙”,麾下战士分食牛肉,以表现将士出征前的豪迈。
“八百里分麾下炙”,如果用日常语句表达是“麾下分八百里炙”,这里转换句法,富有陌生化效应。七言的常规句式是二二三式,如“葡萄美酒夜光杯”,而“八百里分麾下炙”是三一三句式,读来就有一种特别的劲道。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是写与敌人作战的场面,很有镜头感。“的卢”也是用典,《三国志》记载刘备飞跃檀溪所用坐骑即为的卢。这个典故,不仅写出战马的名贵,也写出战马英勇飞驰的场面。“弓如霹雳弦惊”,弓箭响声如电闪雷鸣般响彻云霄。这样激烈雄壮的战争情景描写,在词史上前所未见,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了却君王天下事”,意思是完成统一南北的大业。“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说完成统一天下的社会责任后,个人生前立功,身后留名青史。词的末句突然转折,“可怜白发生”,但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理想还没实现,不免令人焦虑郁闷。
这首词是倾斜式结构,打破了传统的对称式结构。一般来说,上阕写一层意思,下阕写另一层意思,上下两阕平衡对称。而这首词,直到下阕的最后一句才陡转。结构的不平体现出作者内心的失衡。词的表面极为雄壮,但深层是极度的悲凉。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鹧鸪天》:“都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鬓须。都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鹧鸪天·有客概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
既是一首英雄赞歌,也是一首英雄悲歌。年轻时那么英气勃发,在战场上勇往无前,与敌人拼死搏斗。老来,英雄无用武之地。胸中的万卷兵书,却变成了隔壁农民用的种树书。一世英雄,成了种树的专业户。历史颠倒错位,造化弄人!
辛弃疾是英雄人,写的是英雄词。他在军事上没有建功立业,但在文学上屡建奇功。最终成了词坛的大帅、“豪放派”的宗主。
(整编 闻逸)
相关链接:
作者:王兆鹏、闻逸
编辑:袁圣艳
责编: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