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宫写世界,祝勇:康熙为何常四点多起床坐待上朝 |书展8
2020-08-19 10:34:32 作者:李念

对谈_副本.jpg

乾隆的“同事”祝勇来上海了。在2020上海书展唯一的周末,更多的上海听众和媒体如愿见到这位故宫书写者。8月16日下午,思南文学七堂课的《在故宫书写整个世界》新书分享会1小时后,场外“祝勇故宫系列”里的厚厚的《故宫六百年》、谈故宫未开放区内建筑的《故宫的隐秘角落》、第一本个案研究著作《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还有谈与故宫缘分及写作、拍纪录片的《在故宫书写整个世界》,很快被抢购一空。读者们迫不及待再次进入祝勇文字营造的故宫的精神世界和广袤的文物空间。

IMG_7266_副本.jpg

祝勇在思南公馆与听众分享他眼中的故宫世界

寂寞的书写者,心里装着6000年的历史、600年的“同事”

“电视上看是个白面书生,原来还去拍这么艰苦的《天山脚下》”。新书分享会后,一位退休听众在席间嘀咕。和故宫早年的神秘一样,祝勇这几年随着故宫的热度,随着他的文字越来越走入公众视野。但这位1968年出生的故宫书写者还是带有一些神秘。作家、纪录片导演、博士是他的前缀,最正式身份——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

2011年是祝勇人身的第一个转折点。他完成了长篇小说《血朝廷》,进入了故宫博物院工作。此前,他已经有10年的故宫写作历史。因为与时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先生的熟知,参与、策划了故宫的一些活动,在进入故宫工作前,就有幸走过故宫的各个角落。18岁离开故乡沈阳,在北京读书、工作、定居,他蛰居在京郊小镇埋头写作,“像塞林格一样躲在文字背后。”在作家足球队比赛时,不幸受伤养了半年,他受邀去加州伯克利大学驻校艺术家。回来后,他读博士,写作,拍纪录片。

谈及四百万字的书写,祝勇说写作是“一种寂寞而又诚实的生活”,在他心里,没有一种文字载体比纸质书更加神圣。进入故宫后,他常常在故宫博物院的图书馆里翻阅影印版《四库全书》,“这是一种促膝长谈,故宫里容纳了太多人的生命轨迹,而它自己,也有律动和感情”。祝勇在新书《在故宫书写整个世界》里抒发这种独特的感情:我时常会想念哪些消失的故人,因为他们对我从来不陌生,只是相别依旧。故宫有自己的事件,它不会让人走远,相反,会让不同时代的人靠得很近。

“写作和故宫一样非常神秘,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回看的机会。把这个过程和打开故宫一扇扇门结合起来,因此,定名为在故宫写整个世界。”面对热情的听友,祝勇开门见山。

微信图片_20200819104201.jpg

带着“祝勇故宫系列”作品,祝勇与上海听友举办了多场分享会

故宫博物馆藏着186万文物,见证5000多年中华文明不断流

“我如果每天写5件文物的故事,那也要写1000年。我必须有这样的长寿。”祝勇以写故事《故宫的古物之美》系列(已经出版三本,明年将出第四本)来和故宫186万件/套文物朝夕相处。虽然故宫是明清两代皇宫,作为建筑只有600年历史,但是,她承载的历史已经超越了中华五千年历史,“其实比五千年还长,从新石器开始。”更重要的是,她是五千年中华文明不曾断流的历史见证。

*没有《游春图》,中国的绘画史就中断在隋朝

为了证明这186万件/物文物的历史价值,祝勇举了两个例子。

2015年故宫博物馆迎接90周年庆,在9月至11月举办了“石渠宝笈”特展。那年的展览特别轰动,尤其是懂行的人。主持人回忆她是从早上排队,整整排了7个小时,进展馆时已是黄昏,看完已玄月高挂。“是啊,为此我们故宫修改了工作原则,最后一个游客参观完我们才闭馆,你猜最晚一次几点下班?凌晨4点。”祝勇的答案引来观众的惊叫。

即便参观者络绎不绝,但祝勇还是深表遗憾,“那次展览,某种程度对游客是有些浪费。”他回忆,当时很多人都是冲着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而去,同样一些很有价值的展画都被忽视了。比如说唐朝韩滉的《五牛图》,它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再比如《游春图》,它是隋朝画家展子虔所画。除了是至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外,也是留存至今的唯一的隋朝画卷。“如果没有这幅画的摹本,就可以说,中国的绘画史到隋朝就断代了。”这幅画在北宋时被收入宫内府,宋徽宗做了题记,明代为严嵩收藏,清代再度出宫,后辗转到收藏家张伯驹手中,1952年献给了国家。

“这说明,我们对这些藏品、文物宣传得不够,民众对它们认识还待提高。”作为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祝勇对近年来的故宫展览、文创、传播颇为称赞,尤其今年故宫建成600周年,清明节首次尝试云上直播,吸引了海内外数亿观众。

“我希望大家记住‘故宫博物院’全称五个字中的后三个字——博物院,如影视剧中传播的宫斗只是故宫中很少的一部分。”

游春图.jpg

《游春图》是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绘画作品

*清朝复制的汝窑和宋代保存的汝窑高下自现

汝窑是宋朝的官窑,非常有名很大程度是因为汝窑的颜色。据传,当年宋徽宗喜欢极简风格,他说要有“雨过天晴云破处”的感觉,就是单存的“天青色”,介于蓝绿之间。祝勇介绍,宋朝进贡的成品都是符合进入皇宫要求的,一批里烧制的颜色才会一致,其余就会敲碎做销毁。“目前,全世界仅存70多件。”有御窑厂的景德镇就有人将碎片黏合复原,在民间流传。于是,故宫博物院就联合景德镇博物馆做了“汝窑瓷器对比展”,以此来体现皇家汝窑的艺术高度。

宋朝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虏后,汝窑的工艺就此失传。1000多年后无人知晓此工艺。到了清代,乾隆颇爱宋朝艺术品,便建议能否复制宋朝汝窑。祝勇分析,“乾隆是文艺青年,加上清朝鼎盛时期有复制的实力。”但是,如果你去陶瓷馆看宋朝的汝窑和清朝的汝窑仿品,会有什么感受呢?尽管在清朝,制陶的技术已更胜一筹,但是,“你一看,就能辨出高下,清朝俗,宋朝雅。”

“所以,了解故宫,就要超越600年,突破明清政治视角带来的偏差,从深度、广度来认识故宫这样的载体。”

天青釉碗.jpg

故宫所藏宋汝窑天青釉碗,乾隆赞誉其“古香”“太朴”

乾隆为何把明末投诚大臣全列入“佞臣传”?儒家仁义是把利尺

书写了400万字的故宫,祝勇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故宫文物的当代价值何在?

*建筑包含着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德等优秀传统文化

故宫博物院如今已经是全球五大博物馆之一,故宫的文物和建筑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故宫的价值何在呢?该继承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祝勇认为,故宫承载着中国几千年以来的、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这个“仁”字,就体现在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思想,“仁”的半边是一个“二”,上面一横是天,下面一横是地,旁边的单立人就代表人。从建筑来看,三大殿就按照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理念来设计,内金水桥体现了“仁义礼智信”五德。

*康熙6点上朝,为何4点多就穿着官服等待?勤政所使

中国的儒家礼治思想究竟是否有效?祝勇用清朝的两个例子来作为回答。康熙是一位非常勤政的皇帝。他执政时,每天早晨在乾清门前上朝,从6点上到7点多。文献上记载,“未明求衣,坐以待旦”。康熙4点便起床,穿好朝服,独自坐着等天亮。为何要这么早起床?明朝都有皇帝一辈子几乎不上朝,时人也不能对他做惩戒,但历史会做出评判。康熙熟知儒家价值观,他的功过是由后人来撰写,将来的人看着他。康熙认为,人都是有惰性的,他要以这样的方式来约束自己。在他内心儒家文明体系的标准起着作用。“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吗?我觉得我们信奉历史,历史中自有正义,对是非功过进行着评判,这也贯穿着中国历史书写。

*《贰臣传》,乾隆选了全部投诚大臣,因为气节要求

另一件史实更是清晰的例证。二十四史,都是由后一个朝代的史官来撰写。清朝到乾隆年间,要撰写《贰臣传》,在明末清初,有一批投诚的大臣,在明亡清兴的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如何评判他们呢?乾隆思虑许久。南宋末年,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关在大牢,忽必烈爱惜文天祥之才,希望他能出任朝廷高官,但文天祥拒绝了。在狱中受尽折磨最后被腰斩于北京的菜市口。祝勇说:“文天祥明白,如果投降意味着变节,这是中国正史所鄙视的。”乾隆也熟读历史,最后,他还是将背叛明朝的大臣全部编入了《贰臣传》。中国的历史书写就是有褒贬的,中国人的价值观造就了文天祥这样的英雄,从故宫600年的历史中,我们应该看到历史的正气。

WeChat Image_20200818111024_副本.jpg

祝勇新作《在故宫书写整个世界》2020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从书稿到纪录片,在苏东坡传递中国精神文化的茁壮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表现在人在逆境中如何自处。祝勇在撰写《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一书中感受到了真善美的传统价值观,在故宫里写世界,也是写中国人眼里的世界,除了文字的表达外,他还延伸到纪录片的创作。《苏东坡》就是他作为总撰稿的作品。从文字书写到纪录片创作,苏东坡的人格魅力也浸透着祝勇对人物品格的喜爱。世界各地各种年龄的人在东坡肉、书法、“明月几时有”的词阙中追悼他。“在后人的品格生活中,阅读中一遍遍重新活过。”苏东坡的过人之处在于,“永远打不倒。”

林语堂先生在撰写《苏东坡传》时,坦言自己已经克服对人物的喜爱而失去客观态度。二十多年前,祝勇阅读这本《苏东坡传》后,便也痴迷不已。四年中他翻阅了二十卷册的《苏轼全集校注》,向他的浩瀚无边的精神世界慢慢靠拢。苏轼机智、幽默、坦荡,乐于和自己的苦境周旋,从不绝望,也从不泯灭自己的创造力。甚至说,所处的苦境激发了他文化和人格的所有亮点。以至于,2015年下半年,写完这本书后,在面临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CCTV-9)邀请其担任大型历史纪录片《苏东坡》总撰稿时,,他放弃了来自央视的另一项邀请。在书中,祝勇把苏轼的精神世界与“艺术史原物”联系起来,他以两岸故宫以及世界其他博物馆所收的艺术史证物作为插图,通过描写苏东坡的十个片段来构建他和宋代的文化精神。在纪录片里也是同样的逻辑线,从现场播放的苏东坡纪录片片花中,听众们看到了由“雪泥鸿爪”“大江东去”“成竹在胸”“南渡北归”等串起来的“人间苏东坡”。“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人生处境里与他相见。”

言语中,依然能感受到15年前苏东坡给祝勇赋能。

苏东坡1_副本.jpg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2017年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故宫的古物之美》201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四百万字,围绕着故宫,祝勇与前同事们对话、“谋面”,写出了他眼里的历史,随着写作,他的视线拓宽到历史、文物、地理、哲学等多重领域。文学与散文笔触中多了几分凝重,他记着董桥的一句话:今日学术多病,并在温情不足,温情藏在两处,一在胸中,一在笔端,短了这两段血脉,学问再博大,终究跳不出渀渀荡荡的虚境,合了王阳明所说:只做得个沉空守寂,学成一个痴騃汉。

在作为总导演拍过《天山脚下》后,他将倾注到下一步纪录片,有关抗战中文物南迁。当然还有《故宫古物之美》系列的书写。“只要喜爱,就不存在困难,与前人相比,这些都不是艰苦。”祝勇坦言。或许,20年的故宫缘,已让他已经融入到故宫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相关链接:

韩松:硬核科技+现实主义,科幻文学有无尽的可能性 | 书展7

100年了!阿加莎带领着我们痴迷地寻找“意外凶手”|书展6

李庆西:重读《水浒》,宋江为何会下山,又必须要死?| 书展5

陈引驰、傅杰:杜甫影响了洪业终身,由此也走向世界 | 书展4

严伯钧:学点物理成现代人标配,快速训练复杂中分主次 | 书展3

王红阳:靶向药物与免疫治疗有局限,肿瘤防控需前移|书展2

张汝伦:孔子为何是伟大的哲学家?失范时代重建价值|书展1

作者:李念

编辑:刘梦慈 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