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锋等:想象追不上科学发展,科幻文学边界正在模糊丨书展·万水千山1
2020-08-20 17:59:57 作者:童毅影

微信图片_20200820175053_meitu_11.jpg

【栏口词】

8月18日,带着不舍,为期一周的精神嘉年华上海2020书展华丽落幕。

“破圈融合”是今年上海书展的关键词。“线上线下同步、圈内圈外共享的未来书展模式”让读者惊呼“书展会玩”。上海国际文学周今年也走入第十个年头,今年的国际文学周七场讲座全部线上运行,在“上海书展朋友圈”这个虚拟地点,共邀请21位业内老中青领军学者,加上SMG侧耳团队主持人的动情朗读,漫谈英美文学、法国文学、俄罗斯文学、日本文学、德语文学、西班牙美洲文学外加科幻文学,这不失为文学爱好者的饕餮盛宴。择日“思南读书会”微信公号上将播出视频回看,其中不少讲者在讲堂的采写图谱里。

现将这七组视频访谈用文字形式,重新整合梳理,从20日起分四天刊发,供更多读者领略世界文学的不同风景。人类需要文学,世界需要文学,文学提供了另一个更为浪漫、深刻的世界,在特别的2020年,文学让我们温暖情感、升起希望、获取能量、走向升华。

感谢上海书展国际文学周的孙甘露老师领衔的神策划,感谢将每位视频做文字转换的讲堂听友,感谢撰稿的海内外小伙伴们,纵然跨越千山万水,我们依然可以在这里(文学里)相遇、神交。                                   

      (撰稿总策划李念)

封面_副本.png

8月18日晚,国际上海文学周之“现实与虚幻的纠缠——科幻文学面面观”线上讲座在思南公馆作家书店举行

“现实与虚幻的纠缠——科幻文学面面观”是线上国际文学周的收官讲座。也是唯一一场区别于其他纯文学主题的类型文学专题。2017年,上海国际文学周曾以“科幻”为主题,邀请30多名中外嘉宾畅谈科幻。彼时中国科幻仍属星星之火。三年之后的8月18日晚,国际文学周又以科幻为题,邀请复旦大学教授严锋、科幻小说作家江波、王侃瑜,在线上与读者分享了他们的科幻书单,比较中外科幻文学。在感受当前文坛不可错过的焦点——今日科幻的同时,读着我们的未来,勾画着人类的诸种可能。

全景_副本.png

科幻作家江波(右一),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右二)和青年作家王侃瑜(右三)和一起围绕科幻文学展开讨论

科幻为何热?承载焦虑的共同出口,让人类摆脱自恋

近年来,国内掀起一股科幻浪潮,特别是《三体》的热销、《流浪地球》等科幻电影引起了一系列话题。复旦大学教授严锋分析认为,科幻热的出现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从历史上来看,近代大国崛起伴随着科幻事件转换成现实。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科学技术的突破,逐渐走向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人在心灵上的迷失、心理上的失控。应对因技术失控的可能所产生失望、焦虑等心理压力,科幻正是一个共同出口。华语科幻“星云奖”获得者王侃瑜则认为科幻热潮的产生也源于科幻相较于其他文学形式而言更具共性。科幻关注的主题例如气候、病毒、环境等,在各个不同的语境下都可以进行讨论。可以说,科幻文学所关注的主题是全人类共同的主题。

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获得者江波则借《暗淡蓝点》一书,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科幻热的前提。1990年,当时旅行者1号探测器飞过土星轨道,在即将飞出太阳系时,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向美国宇航局建议拍摄一张地球的照片。萨根博士曾经这样说,“阿波罗8号曾拍摄过地球上升的照片,可看到整个地球从月球上方冒出,这张照片驱使人类退后一步看到地球其实只是这个浩瀚宇宙的一个角落。”因此他提议在太阳系边缘再拍摄一张地球照片。在这张最后被命名为“暗淡蓝点”的照片上。地球是一个毫不出奇的小点,只占整张照片一个半像素。江波解释说,这张照片是从宇宙回望地球,在地球上发生的所有的纷争、惊心动魄的历史、伟岸奇绝的文明都只是发生在这小小的一个半像素内。人类在宇宙中其实是非常渺小的。从照片来看,人类其实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人类是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在宇宙中生存而挣扎。

江波说他喜欢《暗淡蓝点》一书,并推荐给读者,他说正是这本书所展现的科幻宇宙观,让读者清晰地意识到人类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它要求我们用一种更宏大的眼光来观察地球。一如刘慈欣所说,科幻正是让人类摆脱自恋的唯一一种文学。

暗淡蓝点2_副本.jpg

《暗淡蓝点》 是一张1990年2月14日由旅行者1号拍摄的著名地球照片,显示了地球悬浮在太阳系漆黑的背景中的样子,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因此得到灵感写成科幻著作《暗淡蓝点》

科幻的境界:突破壁垒,把“最熟悉的陌生人”极致化

科幻作为一种类型文学,有其自身的形式。但是三位嘉宾却认为当今科幻正在不断拓展其界限,突破壁垒。

和很多科幻作者理工科的专业背景不同,王侃瑜毕业于中文系,她的小说常带有纯文学的气质。她说科幻文学和纯文学之间好似有一条壁垒。出版社会针对不同读者群对书籍进行分类,人为地划分了科幻与纯文学界限。在此基础上,科幻文学大多偏向更为受众接受的“硬科幻”。而王侃瑜自己的作品更倾向于纯文学。她的小说《海鲜饭店》正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幻故事。对于这部作品,王侃瑜解释说自己正在进行一种尝试,运用纯文学的笔法来写科幻小说,试图融合科幻与纯文学之间的壁垒。

硬科幻代表江波则认为,事实上纯文学和科幻之间并非壁垒森严。科幻文学与其他类型文学之间也没有矛盾。作者选择科幻,只是一种题材上的选择。从另一方面而言,科幻文学需要更多纯文学作者的加入。严锋也同样的观点,虽然科幻有其原则,就是科幻要把原来在比喻意义上的一种描写,用一种字面的方式,进行直观的呈现。比如在浪漫小说当中,我们认为风景很好就说“我被深深地吸住了,吸进去了。”在科幻世界小说里面“就可以真的被吸进去”了。把传统文学当中或者是在世界当中一些不可视的东西把它变得可视化。但他认为科幻是将“追求写出熟悉的陌生人”这条纯文学准则发挥到一个新的境界。科幻将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异形化,理解现实、虚幻,理解熟悉和陌生正是科幻的一大主题。

江波_副本.png

中国“硬科幻”代表作家江波,其最新科幻小说《机器之门》2018年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荣,获第30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中国科幻目标:向国际同行借鉴,构建作品的世界体系

中国科幻正在快速崛起,在此过程中,我们又可以向外国科幻文学借鉴什么?严锋认为,首先非常重要的是科幻文学作品要形成自身世界架构和体系。以奇幻作品《指环王》而言,托尔金创造的中土世界是其小说的背景,他还为这个世界设计了七套可以使用的预言。科幻作品如《沙丘》,也创造了一个庞大的有机世界,历史、地理、气候、人文无一不足。缺少体系构建是当前中国科幻不成熟的表现。

对王侃瑜而言,她认为国外科幻在文学类型划分上是模糊的。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技术发展甚至已经赶上了作家的想象力。如果不及时拓宽科幻边界就可能遭遇“不够科幻”的难题。王侃瑜欣赏的一名女性作家厄休拉·勒古恩尝试加入人类学家的视角。她的性别小说《黑暗的左手》就畅想了一个没有性别社会。探讨了性别的主题。

wang_副本_副本.png

王侃瑜的科幻小说《海鲜饭店》2020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推荐《呼吸》:作家要去穷尽“未来的可能性”,包括希望

《呼吸》是严锋在讲座中为读者推荐的科幻小说。他认为《呼吸》是他所看过的科幻文学中最纯粹的科幻。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另类的世界。那个世界中的智能生命以巨大的铬墙为边界,作为智慧生命体他们和人类非常相像,但是他们都是机器人。这些机器人的呼吸过程依靠两个充当肺的铝管。于是就形成了机器人的社交场所和规则,因为铝管每天都需要更换、充气。这个过程当中,大家在不断地交流肺,然后又变成他们一个社交的场合。这形成了整本故事的背景。然而,当世界开始变化,机器人开始自我解剖、向外探索。但终于发现文明毁灭的必然。因此,严锋认为这本小说正揭示了科幻的终极意义,科幻是关于未知,关于可能性的,也是关于希望的,它往往会很绝望,但是希望的花往往开在最绝望的地方。

对于江波而言,科幻的意义在于科幻作者会把自己的世界观和哲学思考投射到作品中。每一部作品中都有作者关于人生、关于未来的思考。科幻有一个特质,或者说科幻作家他应该有这种野心,叫做“穷尽未来的可能性”。当然你要穷尽未来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是说基于你所了解事实,我了解现在的社会发展、科技发展是怎么样的,基于事实去畅想未来可能是怎么样的,这可能是科幻小说家想要做的一件事情。

呼吸_副本.jpg

《呼吸》2019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短篇科幻作品集,作者是(美)特德·姜,他也是科幻电影《降临》的原著作者

严锋说,刘慈欣提出的“黑暗森林法则”,引起了很多的争议。认可者有,反对者也有。但大多数人认为这仅仅是一个科幻脑洞,在一个大尺度宇宙空间中产生,并不一定适合地球环境。然而,严锋认为刚刚经历的2020年的种种不确定性,让“黑暗森林”其实有其现实意义,也许地球上存在着小型的“黑暗森林”。这正是科幻,以一种非常震撼的意象,在广袤的时空中,给我们一种直击人心的启示。

(感谢文汇讲堂听友刘郑宁对视频的文字整理)

下期预告:

毛尖/黄昱宁/小白:英美文学的那一声“我爱你”,纯真又世故

相关链接:

高瑞泉:梁启超“新民说”为20世纪初确立了道德坐标 | 书展10

听国内外最新科技进展:脑机接口、光子芯片、太阳系 | 书展9

在故宫写世界,祝勇:康熙为何常四点多起床坐待上朝 |书展8

韩松:硬核科技+现实主义,科幻文学有无尽的可能性 | 书展7

100年了!阿加莎带领着我们痴迷地寻找“意外凶手”|书展6

李庆西:重读《水浒》,宋江为何会下山,又必须要死?| 书展5

陈引驰、傅杰:杜甫影响了洪业终身,由此也走向世界 | 书展4

严伯钧:学点物理成现代人标配,快速训练复杂中分主次 | 书展3

王红阳:靶向药物与免疫治疗有局限,肿瘤防控需前移|书展2

张汝伦:孔子为何是伟大的哲学家?失范时代重建价值|书展1

作者:童毅影

题头设计:袁琭璐

编辑:刘梦慈 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