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持久战》,日本战犯“如梦初醒”找到失败原因| 文汇讲堂153期2·党史系列 | |
2021-05-07 19:01:02 作者:陈红娟 陈卫平 |
【导读】5月5日,第153期文汇讲堂聚焦《论持久战》,读原著悟原理,举办了系列党史第三讲。华东师大哲学系教授陈卫平讲述了从几代领袖的著作中感受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本次讲座由文汇报社主办,华东师大中国智慧研究院、华东师大哲学系、文汇讲堂工作室和长宁图书馆共同承办。本篇为陈卫平与华东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红娟的对话。主讲请看文末链接。
嘉宾对话:
蒋百里的《国防论》只是提出“持久”,并无“持久战”
陈卫平:抗日战争对中国和日本的影响都很大,因此,有很多中国人和日本人研究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在中国有人提出,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发表之前,就已有两人写过类似的著作,一本是蒋百里的《国防论》,另一本是《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能否介绍一下。
陈红娟:有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可能抄袭了蒋百里的《国防论》和《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提出这一观点的人必定没有真正读过这三本书,不然就不会提出这样的质疑了。
首先,军事理论家蒋百里的《国防论》是他考察欧洲各国后,形成的一本国防科普类读物。书中吸收了西方的军事思想和中国传统的军事思想精髓。但这本书里只有200多字提到了“持久”的问题,而且并没有出现“持久战”一词。
事实上,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也说过许多人都谈到持久战的问题,所以“持久”是1937、1938年背景下许多知识分子的一些共识,共产党内部也有人提出类似观点。所以,也有人戏谑,如果说毛泽东抄袭了蒋百里,那就等于说毛泽东抄袭了《康熙字典》,因为《康熙字典》里的许多字都在《论持久战》中出现了。
再来看《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此书确实涉及到持久战的问题。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最重要的是回答我们如何获得持久,如何进行抗战,而非简单地重复我们应该进行持久战。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当时,在解放报上刊登的有关《论持久战》一书的广告,着重强调“怎样进行持久战,怎样争取最后胜利”。
陈卫平解读为何只有共产党才能写好《论持久战》
毛泽东以“人民战争”来理解,方法、阶段、结果都不同
另外,国民党对“持久战”提出的主要方法是消耗战和阵地战。阵地战在第五次反围剿时就用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层层设防,处处为据,国民党希望在阵地里隐忍作战。这一作战方式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效果,但也会付出非常惨重的代价。
而毛泽东所指的持久战蕴含“人民战争”的思想,鼓励使用地道战、麻雀战、地雷战、水上游击战等等。他希望将日本侵华战争放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去。因此,因为理解不同,方法上也是完全不同的。举例,毛泽东《论持久战》包括三个阶段——敌进我守;相持阶段;我进敌退。而蒋介石所说的持久战则包括两个阶段——“七七事变”到武汉会战,武汉会战之后,要比毛泽东少一个相持阶段。在毛泽东看来,如果少了相持阶段,意味着缺少了中国军队的革命力量的上升和对方力量的下降这样一个相持过程,这种持久战仍然是“速胜战”,是披着持久战外衣的“速胜战”。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理解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产生的后果也大为不同。毛泽东提出要发动人民抗击侵华日军。我们开辟了约19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军队力量升至180多万人,而相应汇聚的民兵力量约200多万。正是因为这些力量的上升,才有可能打败日本。
毛泽东在军事领域的一大亮点是人民战争。建国之后,英国军事家蒙哥马利将军曾到访中国,他发现中国除了正规军队外,还有数量庞大的民兵,他十分震惊,并指出应该把不要在陆地上同中共打仗告诉全世界!
因此,我认为,毛泽东所提的持久战,与国民党所提的持久战绝非同一性质,包含了许多智慧和精华。
陈红娟认真聆听陈卫平教授从哲学角度解读《论持久战》
抓住了实践性和阶级性,才会写出《论持久战》
陈卫平:虽然国民党也提出了一些关于持久战或持久的说法,但为何与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不能相提并论呢?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看家本领。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讨论得非常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第一个是阶级性,另一个是实践性。从实践性角度来看,只有中国共产党拥有10多年以弱胜强的实践经验。事实上,毛泽东在写《论持久战》之前,他有两篇重要的著作,一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总结了十年内战期间如何以弱胜强的经验;二是《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依据我党敌后抗战的实践,对敌后抗战的作用和路径作了系统研究。这两本著作为他写《论持久战》打下了基础。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阶级性问题,我们贯彻全面抗战路线,进行的是一场人民的战争,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把人民视为实践的主体,认识的主体。所以国民党不可能写出像毛泽东那样深刻分析论证为何是持久战,并且为何持久战一定能够获得胜利的著作。
我想问一下,日本人对于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持有怎样的看法?
从80后到50后的主办方负责人和嘉宾,左起为王欣之、刘梁剑、陈卫平、陈红娟、李念、朱承
日本战犯读后“如梦初醒”,找到失败根源
陈红娟:按照时间线索看。首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不久,当时有一些日本人在中国,所以,第一时间日方就看到了。例如,日本裕仁天皇的亲弟弟三笠宫崇仁,他在同军队训话时认为,现在的日本军队是无法同中国共产党对阵的。其次,在《论持久战》发表之后,日本人也非常关注毛泽东的著作。日本曾经出版过《毛泽东抗战言论集》,其中收录了《论持久战》,并且将它视为一些情报部门和军事部门的参考书。因此,中下层人士也开始接触到了该书。有记载表明,其中一位日本人在一个小仓库内发现并阅读了这本书后,内心产生了一些动摇,后来释放了我们的八路军的一些情报员。
部分战后留在中国的日本人后来也有机会看到了《论持久战》,主要是我们教育战犯的时候。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内,战犯进行理论学习时需要阅读许多书,但《论持久战》是他们最感兴趣且受益最大的一本书。许多战犯在读了《论持久战》之后,都写下了“如梦初醒”的感想,站在他们的角度终于知道日本为何会失败。
两位嘉宾对文汇讲堂小报上的延伸阅读《“论持久战”的背景、影响》交流看法
日本学界更看重《实践论》《矛盾论》,但肯定《论持久战》
在学界,日本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曾掀起过对毛泽东的狂热崇拜。我在日本留学时了解到,毛泽东被他们视为革命精神的象征,而且是一名反战代表。包括我自己的导师,后来为何会研究毛泽东,研究中国学?因为他们受到了毛泽东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当时的年轻人。
1970年代,日本学者竹内实出版了《毛泽东选集》,刊登的是毛泽东最原始的言论。竹内实曾经到访中国,将其在中国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成一个合集而出版。他比较了中国国内的《毛泽东集》,将每一处与中国出版的不同之处全部圈了出来,并详细标注了不同的内容,为何会发产生不同。据我统计,这些标注大约有800多处。
当时的日本学者更加关心毛泽东哲学类的书籍,诸如《实践论》《矛盾论》,这些书籍的影响更大一些。相对来说,《论持久战》的影响并没有这么大,但大部分研究毛泽东的学者,都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表达了一些肯定的描述。
听友们首次随讲堂来到长宁图书馆,有序扫码签到
(整编:李念、金梦)
【上篇目录】
陈卫平:《论持久战》等如何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党的看家本领 |153期文汇讲堂1·党史系列
【相关链接】
蔡元培、渔阳里、陈独秀......建党前后在上海的那些谜|熊月之解答·152期文汇讲堂3·党史系列
熊月之:上海的集聚功能,让青年毛泽东成了马克思主义者|152期文汇讲堂2·党史系列
熊月之:共产国际、先进知识分子为何都看中上海?|152期文汇讲堂1·党史系列
做钨砂贸易、搞大生产,办红大和抗大,共产党这样壮大 | 151文汇讲堂·党史系列
刘统:在艰难曲折中发展壮大,是中共党史的主线 |151期文汇讲堂·党史系列
作者:陈红娟 陈卫平
现场照片:周文强
编辑:李念 刘梦慈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